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73部分 (第1/4頁)

愛之冰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哼。李乃李全之子,自是一丘之貉,乃兩面三刀之輩。李全作惡多端,死在我朝將士之手,他身為人子豈能視而不見?”鄭清之冷哼道。

兩年前在李全反跡已明地時候,史彌遠仍然極力地安撫李全,以和為貴,卻被李全恥笑,他派去的地方官都走馬燈似地被李全趕跑。鄭清之再也忍受不了這種被人騎在頭上的奇恥大辱。他匆匆跑到丞相府,一直等到四更,史彌遠才讓鄭清之進去。在鄭清之的努力下,才同意按鄭清之推薦的人選和具體方略討伐李全。淮東趙氏兄弟這才有機會聯手斬殺了李全,讓淮東安定下來。

“軍閥擁兵自重,他們見哪邊有厚祿就倒下哪一邊,俱是厚顏無恥之徒,利字當頭,何有一個“義”字?前車之鑑太多了。”喬行簡道,“我朝不可不防,讓李成為另一個李全。他若是想歸順我朝,可給他加銜。錢糧一個子也不給。”

“朕想那賀蘭軍孤軍從燕京南下,如入無人之境,想來北方空虛。金人已經不足為懼。卿等說說看,我大宋若是藉此機遇光復祖宗基業,不知可否?”趙昀頷首道,“淮東趙範、趙葵不愧為故太師趙方之才,將門無犬子啊。他們二人戰意高漲,有為國盡忠之心,意欲光復中原,言辭懇切。讓朕也頗為感動。”

此趙方曾任京湖制置使。防守襄、漢十年之久,以戰為守。合官、民、兵為一體,知人善任,有儒將之風,所以當金國寇邊,東西淮、蜀分別出亂子,他那裡卻安然無恙,金人不敢小瞧了他。但是皇帝趙昀這話,讓現任京湖制置使史嵩之聽著有些不是滋味,他官升得快,並不表示他的功勞極大,當地百姓至今還對趙方念念不忘,這是史嵩之一清二楚地。

“回官家,我京湖路將士枕戈待旦,吾皇有命,敢不拼死效命嗎?”史嵩之表著忠心,又道,“賀蘭軍佔汴梁,卻又棄之,依臣拙見,秦王趙誠怕是與金人有了約定。萬一秦、金兩國約好,我朝若是北驅中原,難保秦國不會從我背後侵襲。”

史嵩之這話引得眾臣紛紛點頭,對於大多數的臣子們來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況且史嵩之這話也是極有道理。眾人沉默了一下,心頭都有一些無奈,想膽大一些卻受人制肘當然不是一件很痛快的事情。

“史卿,我朝大軍若與賀蘭軍一戰,是否有必勝的把握?”趙昀仍有些不甘心。

不僅是史嵩之,薛極等人也有些瞠目結舌,光復就光復,為何還要找賀蘭軍當對手?史嵩之硬著頭皮道:“若是據險而守,只要籌劃齊備,我軍可以保無敗。若是野戰嘛秦王據夏人故地,其地出良馬,又弓馬嫻熟之輩,民風剽悍,以騎軍見長,賀蘭軍既然敢在漠北平原與蒙韃騎軍交戰,自然非我步軍所能輕視大概五五勝負吧。”

史嵩之這麼一堆話,無非是承認自己勢不如人罷了,卻狗尾續貂地加了個“五五勝負”。他不想讓皇帝太過於失望,更不想讓皇帝以為自己未戰心怯。

“稟官家,昔日,蜀土富實,無兵革之擾,居官者以為樂土,朝廷賴以取巨利。”參知政事兼同籤書樞密院事陳貴誼道,“我朝若是與秦之新朝交惡,恐其效仿蒙韃辛卯之變。我朝若是失了蜀川,則敵可順江而下,國將永無寧日。故,臣以為,朝廷不應擅起邊畔。”

“官家,據四川制置副使趙彥吶奏稱,蒙韃雖已退去,但大散關及武休、仙人、魚關外仍有零星遊騎活動,據關外蕃人稱那是賀蘭軍的遊騎。”喬行簡道。“現今秦國新立,與我朝持何策議,尚未可知,怕是對我關外數州有覬覦之心,我朝也不得不防。”

“但趙副使另有奏表,蒙韃退去後。關外的榷場又有人前來交易,從商賈之人口中探之,高昌回鶻人已經斷了玉門關外的商道,秦國日用漸少,欲與我朝重開榷場。”鄭清之道,“秦國所據夏人故地,雖有關河為屏障,但其北方乃沙漠荒蕪之地,守無可守。又雖重挫蒙韃。但卻將自己置於蒙韃當面,以其形勢,大約有欲與我朝約好之意。”

“賀蘭國王立國為秦。怕是欲有志於天下吧?”趙昀卻道,他的口氣相當篤定,“朝中大臣們有何計較?”

“回官家,群臣眾說紛壇,揮軍北上中原者有之,光復陝西長安舊地的有之,與秦、金修好者有之,據險固守靜觀其變者又有之。”薛極奏道。趙昀地腦海中又浮現出趙誠地模樣來,那張面孔既能讓人感到謙和,又感覺到這張面孔主人的自信。趙昀現在回想起來。方覺得趙誠去年一定是抱著可有可無地心思出使本朝的,怪不得趙誠當時即使遇刺了,仍很有心情地將杭州內外的名勝佳處都跑了個遍。見和談無進展,便急忙離開。

《普天之下率土之濱是什麼意思》 第17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