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6部分 (第1/4頁)

瞎說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8'同'7',頁34。

'9'同⑥,卷13,頁26。

'10'同⑥,卷13,頁28。

'11'同⑥,卷13,頁25。

'12'同④,卷16,頁11、13。

'13'同⑥,卷14,頁3。卷13,頁28。

'14'同④,卷15,頁58。

'15'同④,卷16,頁22。

'16'張佩綸:《澗於日記》甲午下,頁6…8。《容庵弟子記》卷2,頁1。

'17'見《項城總統家書》,轉引自林明德:《袁世凱與朝鮮》,頁377至378。

'18'《劉坤一遺集》,卷24,頁874。

'19'張佩綸:《澗於集》書牘,卷6,頁10。

督辦新軍

甲午戰爭後,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刺激了中國社會的各階層。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先後登上中國的政治舞臺,發出強烈的救亡吼聲。廣大農民自發地反抗鬥爭,此伏彼起,連綿不斷,醞釀著大規模的武裝起義。

面對國內外動盪的局勢,在封建統治階級當中,有不少人紛紛上奏疏,要求在兵制、財政和學政等方面進行某些改革,以延長清王朝的統治壽命。經過甲午之戰,洋務運動在人們的心目中已威信掃地,可是封建統治階層並沒有從洋務派的失敗中汲取應有的教訓。他們新提出的形形色色的改革意見,從本質上說仍然是洋務派“求強求富”的老調重彈,只是花樣略加翻新而已。由於甲午戰爭中李鴻章驕養的海軍毀於一旦,淮軍和劉坤一統率的湘軍也一敗塗地,清軍的腐敗無能完全暴露出來,再加上日本軍隊採用西方新式武器、編制和戰術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優越性,與清軍的窳劣形成鮮明的對比,使清軍將領自愧不如。因此,要求改革軍隊的呼聲特別高。“中外臣工條陳時務”,大抵都以“籌餉練兵為急務”。①“一時內外交章,爭獻練兵之策”。②清廷也連發上諭說,“參酌中外兵制”,改練新軍,是自強的“關鍵”,“救時第一要義”。並指令“督辦軍務處”負責整頓京畿舊軍和改練新軍。軍務處是1894年11月2日成立的,以恭親王奕訂為首,慶親王奕為會辦,李鴻藻、翁同、榮祿、長麟會同辦理。

袁世凱也是改練新軍的積極鼓吹者。甲午戰爭剛剛結束,即1895年5月,他在天津就上書李鴻藻(1820…1897),侈談戰爭失敗的原因,並提出了一個整頓舊軍,改練新軍的計劃。他說:

“此次兵務,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無術,其尤足患者,在於軍制冗雜,事權分歧,紀律廢弛,無論如何激勵亦不能當人節制之師……為今之計,宜力懲前非,汰冗兵,節糜費,退庸將,以肅軍政。亟檢名將帥數人,優以事權,厚以餉糈,予以專責,各裁汰歸併為數大枝,扼要屯紮,認真整勵。並延募西人,分配各營,按中西營制律令參配改革,著為成憲。必須使統帥以下均習解器械之用法、戰陣之指揮、敵人之伎倆,冀漸能自保。仍一面廣設學堂,精選生徒,延西人著名習武備者為之師,嚴加督課,明定官階,數年成業,即檢夙將中年力尚富者分帶出洋遊歷學習,歸來分殿最予以兵柄,庶將弁得力而軍政可望起色……且此次賠輸甚巨,開源節流,亟需整理,而養兵之費,向屬繁巨。似應速派明練公正真知兵大員,除將著名驕飽疲懦諸軍即須遣散外,仍將擬留各軍認真點驗,分別減汰,各期養一兵即得一兵之用……統計奉直一帶,如有精兵六七萬人,分歸二三名帥扼要駐紮,計可自守。”③

在甲午戰爭中,李鴻藻多次接到袁世凱報告戰事的信札,認為他熟悉軍中的情況。現在又看到他提出的整軍方案“有可取之處”,再加上有袁世勳不斷為他求情,李鴻藻便於6月奏調他到北京,並得皇帝上諭“交吏部帶領引見”,④派充軍務處差遣,以備顧問。

從青年時代起,袁世凱就看出王朝衰微,內憂外患頻仍,掌握軍事實力是取得權勢的捷徑。曾國藩有湘軍,李鴻章有淮軍,他們才位極人臣,顯赫一世,被人稱為“中興名將”。他的叔祖袁甲三也是由於有一支武裝在手,才建立“功勳”,得有欽差大臣之榮。因此他早就想親自統領一支軍隊,作為自己建功立業的資本。在朝鮮時,他千方百計奪取慶軍,沒有成功。而今被軍務處呼叫,有了直接抓軍隊的機會,自然不能放鬆。袁世凱夢寐以求地嚮往掌握一支軍隊,正是為了支援搖搖欲墜的清王朝。軍隊是國家政權的支柱。他經歷了甲午戰爭,清軍潰敗的悽慘景象

《袁世凱傳記哪個作者寫的好》 第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