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86章 不降即賢 (第1/2頁)

落爺孤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明一直都是這樣,客軍是不能進城的.因為客軍打仗還得自帶糧草,沒有軍糧的客軍只好搶劫百姓了,那個地方官敢開城門讓那些客軍進城來禍害百姓呢!

楊廷鑑也沒有打算進城,而是在澤河的旁邊安營紮寨,這六千多人馬,水源必須是首先考慮的因素之一。再說楊廷鑑的三十多輛水車也需要補充水。

一旦選定了紮營地後,所有計程車兵就立即開始行動起來,從四輪馬車上拿出工兵鍬挖壕溝,壕溝大約兩米寬,深半米。

現代的戰壕是把挖出的泥土堆放在面對敵人的一面,而楊廷鑑他們的壕溝卻是把泥土堆放在裡面。挖出來的泥土剛好可以壘砌成高一米五寬半米的土牆。

士兵就站在土牆後面,用火槍和長戟禦敵,他們的前面就有一道高兩米的土牆,還有一道寬兩米深半米的壕溝,敵人的騎兵是絕對沖不進來的。

這種營地是錦衣衛新軍的標準臨時營地佈防,不管時間多麼緊迫,人員多麼疲憊,必須是先挖壕溝後才能休息,這是鐵律,任何指揮官違反就要被嚴懲。

很快整個營地就建成了,花費了大約兩個小時,楊廷鑑看了看自己手腕上的時間,滿意地點點頭。

此時一名士兵前來稟報,說是宣府巡撫派人求見,楊廷鑑連忙讓人把帶人來過來問話。

前來求見楊廷鑑的是一名衙役,這衙役在見到楊廷鑑後納頭就拜:

“小人受巡撫馬大人派遣而來的,馬大人讓小人前來問問貴軍,此行宣府目的何在。”

那衙役說話聲音都在發顫,因為完全是哪位馬巡撫高高在上的口吻,衙役雖然把話帶到了,但他不知道這些凶神惡煞的武夫會不會把自己鼻子給割掉。

楊廷鑑雖然不快,但是還問了問:

“馬巡撫是何人,速速道來?”

“馬巡撫啊!……馬士英大人。”

這馬士英楊廷鑑還是記得的,因為楊廷鑑在空餘時間專門查詢了關於明末的一些重臣,看看他們的歷史功過。

《明史》謂馬士英“為人貪鄙無遠略,復引用大鋮,日事報復,招權罔利,以迄於亡”。顧誠的《南明史》評價馬士英固然不是救時之相,但把他列入《明史?奸臣傳》似乎過重,至於把他同阮大鋮掛在一起稱之為“閹禍”更是無中生有。

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雲:“弘光閣臣貴陽馬士英,兵敗後,亦削髮入四明山中,為清兵擒戮。

可見以士英入《奸臣傳》是不當的,惟士英實為弘光朝最後奮戰之一人,與阮大鋮之先附閹黨,後復降清,究有大別。

南京城破後,黃端伯被執不屈,清豫王多鐸問:

“馬士英何相?”端伯曰“賢相。”

多鐸繼續問道:“何指奸為賢?”

黃曰:“不降即賢”。(你認為呢?)

諒哉!馬、阮並稱,誠士英之不幸,不亦傷乎!可為士英誦矣。

馬士英在弘光政權中,排擠史可法自掌兵權,最後使弘光朝廷滅亡,沒有留下什麼值得肯定的事,結果“身敗名裂”,但“奸臣”這個罪名判得太重了。

理由是:馬士英始終在抗清,他並沒有向清朝“投降”,又沒有向清朝出賣“情報”,沒有向清朝提供對南明弘光不利的事情。馬士英與史可法等人的矛盾,是南明政權的內部鬥爭,與“奸臣”罪名不應混為一談。

(注,落葉寫本書,儘量撥開歷史迷霧,還願歷史真相,給那些不屈不饒抵抗侵略的先輩以應該有的尊榮,我輩之責也。)

楊廷鑑稍微沉思一下就回答道:

“既然是馬巡撫相詢,本官自當明告知……汝速回去稟報馬大人,我乃錦衣衛南鎮撫司鎮撫楊廷鑑,今次乃押送百萬餉銀去大同,休息一日後就即可起程。”

“小人遵命,這就會去稟報馬大人。”

“這是打賞給你的,下去吧!”

楊廷鑑從衣袖裡面拿出一錠五兩的銀子,丟給了那樣衙役,衙役連忙揀起銀子,千恩萬謝地回去報信了。

臨時營地修建起來後,營地內的飯菜香味也飄蕩起來了,伙伕是不參加修建任務的,等那些戰兵把臨時營地修建完畢後,伙伕已經把所有的飯菜都準備好了。

修建完畢計程車兵先去河邊洗漱,然後在排隊打菜,飯隨便敞開肚皮吃,每個士兵能分到一份葷菜一份蔬菜,這生活在明末這樣的年代,已經小康生活了。

稍許,就十幾匹馬對著臨時營地而來,夜不收立即包抄上去,原來此人正是馬士

《全球知名網站》 第86章 不降即賢(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