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2章 追慕有道先生之五德 (第1/3頁)

凡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先生諱泰,字林宗,出身寒門,冠於太學,成儒林領袖,褒衣博帶,周遊郡國。司徒黃瓊闢,太常趙典舉有道,均以疾辭,隱居草野。先生識深甄藻,獎拔士人,或在幼童,或在裡肆,後皆如所鑑。他淡泊名利,閉門教授,弟子蕪雜,販夫走卒乃至囚徒劇盜俱不以為忤,並使士慕成名,自司徒、太守、典州郡者達六十餘人,雖墨、孟之徒,不能絕也。建寧元年,因以不為危言覆論,得免於黨禍,但聞諸多名士君子慘於枉死,異常悲痛,且言‘人之雲亡,邦國殄瘁’,翌年初春,悲憤交瘁於家中,時年四十有二。降年不永,民斯悲悼,四方之士蓋萬餘前來會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子猷言罷,面色凝重,久久方能平息。

(“識深甄藻”等史評:出自《後漢書·郭林宗傳》以及《世說新語·正事篇》注引《郭泰別傳》等。)

(建寧元年:公元168年。)

(“人之雲亡,邦國殄瘁”句:出自《詩經·大雅·瞻仰》,意指賢人死亡了,國事危殆。舊時用來懷念那些身系國家安危的賢人。)

片刻短暫的沉默後,子獻率先發聲評介,恭謹內斂,語調隨著揄揚之情漸次高昂:“有道先生自幼早孤,家境貧陋,卻矢志向學,涵養才德,偏逢天時不與,漢末朝堂無道,黎民堪憐,他顯名後多次婉拒朝廷徵辟,一心只在躬化親疏,獎訓士類,欲立先立人,欲達先達人,此其仁愛之德。”

(躬化:意指以自身的德行感化別人。)

少姝點頭頻頻,不禁心馳神往:“年少時,家人曾勸先生給事縣廷,他卻說‘大丈夫焉能處斗筲之役’,有此大志,眼界便會從一已之身,一已之利看開去,後來他離開家鄉,行學至成皋屈伯彥先生精廬,並日而食,衣不蓋形,歷時三年不改其樂,成博洽無不通,再遊洛陽太學,與高士大儒相友善,終於名震京師。”

(“大丈夫焉能處斗筲之役”句:出自《後漢書?郭林宗傳》。斗筲,古代十升為鬥,一斗二升為筲。鬥和筲容量小,比喻氣量窄,見識短。《論語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精廬:漢代的“經館”、“精舍”、“精廬”等多屬專經研習階段的私學,這類私學,有的設在經師家裡,也有經師帶領弟子在外傳授的,此類私學的教學水平往往不亞於太學。有的大師名氣很大,很多人慕名欲拜為師,但又難於親往門下直接受教,於是只能在大師門下著錄其名,是“著錄弟子”,而唯有親身前往教師處受教的被稱為“及門弟子”。)

“先生名顯於世後,決意不仕,拒富貴於踵下,不逢迎諛於世,不逐波浮於眾,唯以仁心授課育人,渡人向善,生而不已,高貴而堅定之操守更可敬哉!”王文娟亦發贊言。

“先生遊太學時,對宦官專權、肆行無道的腐敗朝政大加撻伐,揚清激濁,褒貶朝臣,一時朝野成風,竟以臧否相尚,致使公卿以下均懼其貶議而不敢登太學之門,後黨錮之禍起,許多師友見戮遭難,他赤子一言:賢人亡矣!此其節義之德。”子獻說得擲地有聲。

“先生以名士身份遊歷陳國、梁國、汝南、潁川、陳留、東郡等國,以禮敬人,尊禮安人,留下幾多佳話軼事,後迴歸故里,於華巖館門下受徒千人,學有秩序,民風井然,此其持禮之德。”少嬋道,“周公制禮作樂至今,雖時移世易,但有德者,言語行事莫不以守禮為上。”

“先生觀乾象曉危邦不支,大廈既傾知諍死無益,遂投身於傳經授業,孜孜不倦教導弟子,延續澄清天下之志,外出世而內入世,此其明智之德。”少妍道,語氣裡有一股少見的鏗鏘之風,“為人一世,要能不斷找到希冀所在,哪怕只有微弱的星星點點,亦是超脫而穩健的智慧。”

“先生性明知人,恂恂善導,猶重講授修學為人之大義,士子莫不爭往從之,他多於其間提攜英彥,議人休咎,了若目睹,皆言後驗,使埋沒鄉間的璞玉渾金得以現世,此其誠信之德。”子默道,“即方才所謂誠信之出神入化了。”

(休咎:吉凶禍福。)

“先生由始至終一介布衣,得‘天下模楷’李元禮先生厚待,贊為‘聰識通朗,高雅密博,今之華夏,鮮見其儔’,這稱頌世所罕有。”

(李元禮:即李膺,字元禮。東漢名臣,太尉李修之孫、趙國相李益之子。)

“蔡中郎曾有言‘吾為碑銘多矣,皆有慚德,唯郭有道無愧色耳’,僅此一斑,足見對先生敬仰之致,生前高名揚於天下,身後天下仍高其義。”

(蔡中郎:即蔡邕,字伯喈,東漢名臣,文學家、

《少姝的山水 筆趣閣》 第22章 追慕有道先生之五德(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