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頁)
朝令夕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隔天,林語堂撰寫長文為自己的論點辯護,他認為“己卯”和“乙卯”之爭,只能將那些字放大照相,讓讀者評判;並稱已請教過方家,仍認為就字形來看,“堇堇”比“蓮公”合理。
筆仗來往數回,持續數月餘,期間有其它研究者以不同方式印證“堇堇”之誤。不過面對種種“指正”,林語堂仍堅持己見,最後則不了了之。此間評論者認為,比起林語堂過去論戰因觀點不同而起,這場紅學論戰,他則似乎顯得失之大意。
此外,1968年的“思凡風波”,則是林語堂的另一件頭痛事。
林語堂不止一次在媒體上提出關於佛教的評論。他略帶諷刺的筆鋒以及半開玩笑的文字,早引發衛道人士不滿。他在一篇文章《論色即是空》,把吃迷幻藥和佛家的“色即是空”的頓悟境界聯絡在一起,引起佛教人士抗議。尤其林語堂本身是基督徒,更在有意無意之間加入宗教衝突,無形中提高了衝突程度。
林語堂有回公開表示,在《紅樓夢》中最欣賞幹練有為的探春,唯獨不愛懷春的妙玉;並說帶髮修行的妙玉是“色情狂的小尼姑”,無論對劉姥姥的嫌惡或是對寶玉的調情,都讓人覺得虛偽與無知。他質疑,妙玉蘊藏滿肚幽怨,又無法表達,形成了變態心理;對寶玉的另眼看待不但有調情之意,同時因懷春而走火入魔,更顯示這個小尼姑耐不住寂寞。 這些極端個人化的評論形諸文字,被臺灣報刊轉載後,引發一撥接一撥爭議。
1968年10月11日,林語堂在臺北《中央日報》發表《〈尼姑思凡〉英譯》,將民族戲曲《尼姑思凡》譯成英文。林語堂表示,《尼姑思凡》代表經典以外的中國文學,充滿人生味道,處處可見真情流露;歷代給士大夫讀的詩詞文章,只求典賦綺麗、風雅蘊藉,內容卻日漸貧乏乾枯。
雖然林語堂是從文學與心理分析的角度,評析民族戲曲的文學技巧,但這種毫無避諱的談法,觸怒了臺灣的佛教界與衛道人士,引發一場論戰與批判。佛教團體不斷致函林語堂抗議,質疑《尼姑思凡》含有黃色毒素;以中英對照宣揚廣播,是在詆譭佛教,有害社會人心,違反政府提倡道德教育宗旨;要求林語堂為妄言道歉。
身為主角,林語堂自然不能倖免於難。不過風波不了了之後,他還是不改利筆,指“在臺灣寫文章真不容易”;又說,“無意傷及思凡的尼姑,看見一群和尚起來替尼姑抱不平,不亦快哉”,藉以自嘲。
晚年曾因《京華煙雲》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在文學的創作上,林語堂主張文章須以“清楚通順”為第一,不要求摩登,不要講洋化。他認為新的八股和抽象的寫作都要不得,創作必須口語化才能感人;必須跳出傳統“做文章”的錯誤文學觀,避免文藻堆砌,才能發揮“自然國語的力量”;要當作家,必須能夠對時代起反應。外國文學他推崇的是英國文學,而英國文學的特色就是清楚通順。
對於翻譯,林語堂主張科學作品的翻譯應以精確為首要,通順次之;其它外文譯成中文則以“清順”為要。他有幾部英文作品始終沒有譯成中文,主要也在於還沒有找到能清楚通順的譯者。
與大多數中國文學家不同之處,林語堂旅居海外三十餘年間,不但作品數量驚人且豐富,而且大部分是以英文寫作的小說、傳記、散文論著或中國名著的英譯,這也讓他成為海外知名度最高的中國文學家之一。
除《生活的藝術》(The Importance of Living)這本暢銷書外,他的三大小說——《京華煙雲》(Moment in Peking)、《風聲鶴唳》(Leaf in the Storm)、《朱門》(The Vermilion Gate),也在美國洛陽紙貴。介紹中國和印度古代經典的《中國印度之智慧》(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更被美國的大學列為教科用書。林語堂說,他最偏愛的英文著作,是歷時三年完成的《蘇東坡傳》(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 最好的txt下載網
林語堂 中西以及兩岸的人生哲學(7)
林語堂來臺定居後,轉而回到中文領域創作。在“中央社”社長馬星野力邀下,林語堂於“中央社”開闢專欄撰文,後集結而成《無所不談》第一、二集;又出版《平心論高鶚》,討論《紅樓夢》後四十回真偽問題,肯定了高鶚在續成《紅樓
《臺灣最有名的居士》 第1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