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3部分 (第1/4頁)

水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前面講的袁崇煥勇敢拼搏、進取求新、清正廉潔的高尚品格,源於其高尚的愛國精神。袁崇煥的精神與靈魂,主要是“愛國”。有學者認為,袁崇煥生活在明代,當時只有忠君的意識,沒有愛國的思想。這是既不瞭解歷史,也不符合事實的論斷。《說文解字·國》字釋曰:“國,邦也,從囗,從或。”儒家經典《十三經注疏》中,“國”字為首的片語,共出現266次。《左傳》曰:“國將興,聽於民。”這裡的“國”是指政治實體的國。在皇朝時代,忠君與愛國,二者有同、也不盡同。“國”比“君”的含義更寬泛,國包括歷史、國君、社稷、山河、民眾。袁崇煥的愛國,既有忠君的思想,更有忠於歷史、社稷、山河、人民的思想。傳說他小時候每當放學回家路經土地廟時,總要在廟前駐足,面對著土地神,唸唸有詞地說:“土地公,土地公,為何不去守遼東!”這條材料雖然得不到文獻的佐證,但透露出袁崇煥所愛的是社稷、是土地、是民眾。袁崇煥在《邊中送別》詩中的金玉詩句,抒發了他的高遠志向,展現了他的愛國親民情懷:

五載離家別路悠,送君寒浸寶刀頭。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問去留。

杖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

故園親侶如相問,愧我邊塵尚未收。

袁崇煥的抱負是國家、是社稷、是人民。夏允彝在《倖存錄》中說:袁崇煥“少好談兵,見人輒結為同盟,肝腸頗熱。為邵武縣令,分校闈中,日呼一老兵習遼事者與談兵,絕不閱卷”。因此,他知曉厄塞情形,嘗以邊才自許。這說明袁崇煥雖身在東南八閩,卻心繫遼東邊疆;雖身為南國文官,卻關心北塞武事。愛國必親民。袁崇煥身為七品知縣,而登房為百姓救火的壯舉,是他親民精神的體現。愛國親民是袁崇煥最為寶貴的精神。梁啟超在《新史學》中說:歷史是愛國心之源泉。袁崇煥那股剛毅奇偉、熾熱強烈的愛國精神,給當時凡俗怯懦之人以深刻的教育。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有許多仁者、智者、勇者、廉者,他們是中華豪傑的精英,也是中華民族的脊樑。袁崇煥就是其中的一位。一位傑出人物的魂魄,一段重大歷史的背後,必有一種優秀的精神。袁崇煥經歷寧遠、寧錦、京師三次重大歷史事變之後,他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凝晶與體現,具有穿越時空的震撼力,值得我們梳理、研究和弘揚。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三十六講 崇煥精神(4)

《袁公祠記》(拓片)

我認為:袁崇煥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大仁、大智、大勇、大廉者。袁崇煥的仁與智,令人讚頌;勇與廉,令人敬佩。這種愛國精神,同他的浩然正氣密切相連。袁崇煥留給後人熠熠永輝的思想、薪火永傳的精髓,是“正氣”,就是“浩然正氣”。什麼叫“浩然正氣”?《孟子·公孫丑上》說:“浩然之氣”就是“至大至剛”、“配義與道”、“塞於天地之間”。通俗地說,“浩然正氣”就是正大剛直、合乎道義、充滿天地、超越時空之氣。袁崇煥身上的這種“浩然正氣”,主要表現為愛國的精神、勇敢的品格、求新的旨趣和廉潔的風範。

袁崇煥的死是一場悲劇。從哲理來說,生死是一個大關節,也是一個大境界。岳飛如此,文天祥如此,于謙如此,袁崇煥也如此。袁崇煥之死,喚起萬千人奮起,笑灑碧血振乾坤。如魯迅所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誠然,既要知世論人,也要知人論世。袁崇煥的時世與為人,有著密切的關係。袁崇煥是一位歷史人物,有其歷史的、社會的、民族的與性格的侷限性,也有其軍事失誤和舉措失當之處,且成為他罹禍的“口實”。然而,瑕不掩瑜。袁崇煥作為明代傑出的軍事家和著名的愛國英雄而永垂史冊,萬古流芳。正如明末楊繼盛《臨行詩》雲:“浩氣還太虛,丹心照萬古。”時代呼喚袁崇煥的浩然正氣與愛國精神,時代需要袁崇煥的浩然正氣與愛國精神。人們透過袁崇煥的正氣與精神、仁智與勇廉、品格與事功、喜悅與悲哀,瞭解先賢,景仰英豪,知榮明恥,激勵來者。

第三十七講 大壽降清(1)

大家知道,袁崇煥手下原有三員大將:總兵趙率教在遵化之戰中陣亡;總兵滿桂在北京永定門之戰中陣亡;只剩下一個總兵祖大壽,後來兩次降清(後金),先在大淩河之戰中一降,又在松錦之戰中再降。大壽降清這件事情影響很大,是明亡清興的又一個標誌。我們先看一下祖大壽其人。

一、大壽其人

祖大壽,生年不詳,死於順治十三年(1656年),遼

《明亡清興六十年第一集》 第1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