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1/4頁)
花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逋�75)
◎梅花、水仙
仙壺集慶(仙壺淑景)
梅花、水仙、松插於花瓶中,旁邊配以靈芝、蘿蔔等。仙壺指方壺,古代傳說中的仙山。花瓶、水仙寓意仙壺,松、梅、靈芝等寓意集慶。(見插圖76)
◎牡丹、荷花、菊花、梅花
春安夏泰 秋吉冬祥
以春牡丹、夏荷花、秋菊花、冬梅花四季花卉,代表春夏秋冬,象徵安泰吉祥。(見插圖77)
(圖紋來源:一、《中國傳統吉祥寓意圖案集).天津楊柳青畫社1994年版;二、《中國民間吉祥圖案集》,安徽美術出版社1995年版)
由上可知,花因為名稱的諧音雙關而成了富貴吉祥的代名詞。這不僅增加了人們對花的喜愛,更是展示了中國人對語言文字的豐富的想象力。
十、最宜簪助美人頭……清·秋瑾(1)
頭上簪花是一種風景,有時候,也體現了一種等級制度。
頭簪花卉作為妝飾,究竟始於何時,已難考證。
遠古時代,我們先民的髮式是任頭髮自然下垂,即“披髮”。自原始社會時期以來,出現了早期的挽發或結辮的例項。蓄髮不剪,挽成髻鬟,用笄或簪貫連,以不使頭髮鬆散,這有利於行動的方便,也有利於美觀。不過,在早期文選獻的記載中,為了美觀而簪戴的飾物是首飾物件,而未見花卉。《山海經·西山經》就有西王母“蓬頭戴勝”的說法。郭璞注云:“勝,玉勝也。”玉勝就是琢玉而成的一種首飾。至於戰國時期,屈原的代表作《離騷》,有許多如“扈江高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等詩句,但其中的“扈”“佩”“纕”“服”之義,全指在身上披掛或佩戴,沒有一例是作為頭飾的。
直至漢代,簪花的習俗在文獻中始見端倪。晉人嵇含《南方草木狀》捲上載:“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國移植於南海,南人憐其芳香,競植之。陸賈《南越行紀》曰:‘南越之境,五穀無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芳香者,緣自故國移至,不隨水土而變,與夫橘北而為枳異矣。彼之女子,以彩絲穿花心,以為首飾。’”陸賈是西漢楚地人,漢初政論家、辭賦家,曾“以客從高祖定天下”,著有《新語》一書。惜《南越行紀》早已不存。但晉離漢世不遠,嵇含博學多聞,能讀到陸氏的《南越紀行》,完全可能。
考古發掘表明,東漢時川蜀的婦女簪花已非常流行。如四川境內多次發現簪花婦女的墓葬,其中有成都揚子山墓中出土的女俑,發會正中插一朵大菊花,菊花兩旁還依附著數朵小花。成都永豐、天回山等地墓中出土的女俑,頭上也有類似的花朵。這些花為人工製作,卻很像真花。俑人簪花的形象,正是現世生活習俗的反映。
後來,人們又稱簪花為“插花”,見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衛恆書如插花美女,舞笑鏡臺。”衛恆是西晉著名書法家,書法宗尚東漢張芝,善作草、章草、隸、散隸,此語是贊其書法娟秀動人。插花,即插花於頭髻,這與後來所說的插花主要指瓶供不同。南朝至隋唐,文人作詩,簪花喜用“插”字,如梁簡文帝蕭綱《茱萸女》詩:“茱萸生狹斜,結子復御花。遇逢纖手摘,濫得映鉛華。雜與鬟簪插,偶逐鬢細斜。”又《和人渡水》詩:“婉婉新上頭,湔裾出樂遊。帶前結香草,鬟邊插石榴。”梁劉緩《看美人摘薔薇》詩:“釵邊爛漫插,無處不相宜。”梁鮑泉《詠梅花》詩:“可憐階下梅,飄蕩逐風回。度簾拂羅幌,縈窗落梳臺。乍隨纖手去,還因插鬟來。”唐元鎮《村花晚》詩:“三春已暮桃李傷,棠梨花白蔓菁黃。村中女兒爭摘將,插刺頭鬢相誇張。”杜牧《杏園》詩:“莫怪杏園顦顇去,滿城多少插花人。”當時婦女們插戴的花卉品種還真是不少,這裡有茱萸、石榴、薔薇、梅花、棠梨、杏花等等,讓人眼花緣亂,從上引詩句中我們不過是略窺一二罷了。
唐代名作《簪花仕女圖》(今藏遼寧省博物館),可以反映出當時上層社會婦女的穿著打扮。畫家周昉,長安人,出身於中唐的官宦之家,擅長描摹身著綺羅的貴族婦女。此畫中的一個個女子,衣飾豔麗,髮髻高聳,髮髻上簪有各種大朵的花卉,如牡丹、芍藥、芙蓉等,顯得雍容華貴,氣派不凡。此外,敦煌莫高窟一三O窟唐代壁畫所繪樂庭瓖妻王氏供養像,王氏及其身後的婦女們一個個頭上都戴有數朵鮮花。(見插圖78)
約從唐代開始,簪花不單女子專有,男子也常常為之。
《花之語》 第2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