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1/4頁)
蝴蝶的出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道辦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讀解】
“萬物皆備於我矣”作為一句名言,被認為是典型的主觀唯心 主義哲學觀。這
裡面的是與非不在我們關心的範圍。我們關心的 是孟子說這話的意思。所謂“萬物
皆備於我”並不是像有些人所 理解的那樣,說是“萬物都為我而存在。”(由此來
歸結孟子為典 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者。)我們理解孟子的意思,是說天地萬物我都 能
夠思考,認識,所以天地萬物我都具備了。這樣才會有下面的 一句話,“反身而誠
,樂莫大焉。”反躬自問,我所認識的一切都 是誠實無欺的,所以非常快樂。這是
一種認識的快樂,探求真理 的快樂。但是,僅有認識,僅有自身的發現還不夠,所
以要“強 恕而行”,盡力按恕道辦事,這樣來實行仁道。所謂恕道,我們在 本書中
已經多次提到,這就是孔子反覆強調的“己所不欲,勿施 於人。”(《論語·顏淵
》、《論語·衛靈》)它的積極方便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
語·雍也》)總起來說,是 一種將心比已,推己及人的思想,用這種思想來處理人
與人之間 的關係。如果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是一種認識的快樂,局 限於自
身;那麼,“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一種實踐的快樂, 涉及到他人與社會了
。
由此可見,“萬物皆備於我矣”所引出的,是認識和實踐兩大 領域的儒學追求
:一是“誠”,二是“恕”,都是儒學的核心內容。 單從“萬物皆備於我矣”這句
話給我們的感覺,則是一種充滿主 體意識,樂觀向上的心態,的確有法國哲學家笛
卡爾那著名的命 題”政思故我在”的精神風貌,給人以認識世界,探索真理的勇 氣
和信心。
下一篇(隨波逐流,平庸之人)
盡心上
隨波逐流,平庸之人
【原文】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譯文】
孟子說:“做一件事不明白為什麼要做,習慣了不想想為什麼習慣,一輩子隨波
逐流不知去向何方,這樣的人是平庸的人。”
【讀解】
在黑格爾哲學中,這樣的人是處於“自在”狀態的人,尚沒 有達到“自為”的
程度。所謂“自在”狀態,就是缺乏“自覺”的主體意識,不能自己認識自己。所謂
‘咱為”,就是具有獨立的主體意識,幾事都要問個“為什麼”,做一件事,知道自
己為什麼要 做,在生活中不斷反省,認識自己。如此一對照,孟子所說的 “眾也”
當然也就是“自在”狀態的人了。當然,這個“自在”的 概念,不是我們平常所說
“自由自在”的意思。
在們今天的生活中,這種人被視為做一天和尚撞一夭鍾,隨波逐流混日子的人
。
不過,話說回來,所謂“子慣成自然”,在實際生活中,有多少人真能凡事都
問個為什麼呢,?
“認識你自己!”古希臘智者的確這樣提醒過我們。
可當你每天蹬著腳踏車在上班的人流中“隨波逐流,時,你想過這到底是為了
什麼嗎?
下一篇(無恥之恥,無恥矣)
盡心上
無恥之恥,無恥矣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①恥,無恥矣。”
【註釋】
①之:至。
【譯文】
孟子說:“人不可以不知羞恥。從不知羞恥到知道羞恥,就可以免於羞恥了。”
【讀解】
俗話說:“人有臉,樹有皮,電燈泡兒有玻璃。”
羞恥之心,人皆有之。
只有無恥之尤的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間有羞恥二字。
《法句經》說:“那些不以該恥者為恥,而抱待邪惡之念的人, 將會下地獄。
”
他們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伊阿古,莫里哀筆下的達爾丟夫,但
《孟子》 第2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