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風月書兒要不要 (第1/3頁)
衣山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就是英宗、代宗兩朝的社會大環境,商品經濟開始大發展,資本主義萌芽。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物資生活的充裕,精神糧食已經跟不上需求。
這有點像後世現代社會,就算是一部爛得不能再爛的電影,也能輕鬆收穫幾億幾十億的票房。道理很簡單,可消費的文化產品供應不足。買方市場沒得選擇,只能被動接受。
如今,高文所處的這個時代也有同樣的現象。在他看來,坊間出版的風月書,鄉村小黃文簡直就是不忍卒讀,可每出一本,卻賣得洛陽紙貴。
在出門之前,高文已經想得明白,韓城雖然只是個五線城市,卻非常大。
此地位於關中平原的東北角,早在夏朝就已建城,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較多,農業發達,是陝西產糧區。又靠著黃河邊上,水運便利,乃是溝通陝西、山西的兩個交通樞紐之一,另外一個則是潼關後面的華陰縣。
正因為如此,韓城的商貿甚是繁榮,城中有人口五萬餘人,平日裡往來的流動人口也有幾千。前一陣子因為晉北在打仗,客商少了些。如今,隨著明朝和韃靼的戰事逐漸平息,想來恢復往日的光景應該不是什麼難事。沒辦法,從太原入陝,此地是必由之路。
人口多,市井繁榮,如果《西遊記》印刷出來,想必能夠賣得極好。
走在韓城之中,高文有點驚訝,卻不想這裡如此之大,走了四五條街,直走得身上出汗,才來到東學巷。
這裡是韓城的核心城區,過了這條街,那頭就是縣衙和潼關道的治所。在另外一邊,則是文廟和縣學,算是本縣的政治文化中心,街上的行人也多是讀書人和公差。
街上店鋪也多是販賣文房四寶的書坊和酒樓、茶社,基本都是文化產業。當然,其中還有一家綢緞莊和一家胭脂鋪子。尤其是胭脂鋪子,好象和這裡濃厚的文化氛圍不搭界。仔細一想,卻也瞭然。這個時代,讀書可是一件大費錢財的事兒。能夠進學堂讀書的至少是中產子弟,古人結婚都早。到這裡看看書,順便給家裡的渾家買些胭脂水粉,博美人一笑,也是一件樂事。
放眼望去,不長的一條街,至少有四家書店。高文微一猶豫,就進了最大那間,名曰《琳琅閣》的書坊。
這家書房佈置得倒也雅緻,裡面一水的樟木傢俱,用油漆漆得鋥亮。巨大的書架佔了一整面牆壁,上面至少有上千本書。書架對面則是一個花架子,上面擱著青花瓷器、壽山石擺件。
書坊地面都是青石板,用拖把拖得明潔如鏡,正中是一張大理石面圓桌。
看模樣,倒像是一間書屋。
顯然,店主人是個講究人,開這家書坊除了為賺幾個零花,還有以文會友的意思,也顯示出他不錯的經濟實力。
高文自然知道自己所抄的《西遊記》這書的價值,自不肯胡亂找一個人合作。看這家店的規模,怎麼說也是韓城第一,不妨和老闆談談。
書店裡沒有多餘的人,只一個身著青衫的老頭正坐在桌前讀書。
此君大約五十出頭,按說這個年紀在明朝也算是個老頭。偏偏此人生得面色紅潤,頭髮黝黑,再加上一張國字臉、疏朗的眉目,倒也儀表堂堂。
老者顯然是個讀書愛書之人,面前的桌上堆了大約三四本線裝古籍,《論語》《大學》《孝經》,都用青布做了書套,裝幀得甚是精美。
他正低頭看著一本書,一邊讀,一邊以手撫摩著頜下短鬚,神情怡然自得,時不時發出一聲低低的的怪叫:“嘶”“呼”“呃”“爽。”
高文心中好奇,忍不住走到老頭身邊,低頭看過去。
還沒等他看清楚,書坊老闆彷彿腦後生了眼睛,以不屬於他那個年紀的敏捷迅速地合上書頁,扯了一本《論語》蓋在上面。
高文差一點笑出聲來,不覺想起自己以前讀高中的時候在課堂上看小說時的情形。不用問,這老頭讀的絕對不是子曰詩云的正經書。
看到高文面上的憋笑,書坊老闆也有點不好意思,站起身來,微一拱手:“這位小哥,可是來買書的?去年咱們陝西鄉試的時文集子剛到貨,我這就領你去看看……呃,西安府院試的也到貨了……”
高文以前出門,要麼被同時喊做高傻子,要麼被百姓稱之為“差爺”,這一個小哥還真讓他有點不習慣。
所謂時文,就是八股文。不,也包括諸如策論、詔、制、敕等機關公文以及試帖詩,一句話概括就是科舉考卷。
一個讀書人,要想做官,必須參加科舉考試,必須通
《相爺》 第10章 風月書兒要不要(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