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25章 歷練斥候軍 (第1/4頁)

甘莊柳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關於“騎射”,我想說幾句。騎射,即騎馬射箭,也就是騎在馬上射擊,最初是一種軍事技能,後來也作為一項獨立的體育活動。最有名的是“胡服騎射”,公元前302年,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採取軍事改革措施,學習西北方遊牧和半遊牧民族的服飾及“騎射”技藝。中國古代早期,馬只用來駕車,並不用來騎乘,直到趙武靈王實行軍事改革,令軍民著胡服,學騎射,中原地區才有了騎馬的風俗。

在此之前,中原各國的軍隊編制是步兵與戰車相配合,而胡人則已有騎兵隊伍,在交戰的過程中,雖然中原軍隊的武器更為先進,但是靈活性卻不如胡軍騎兵,加之身著長袍,行動起來更不方便,這常常導致作戰失利,於是,趙武靈王決心改易服裝,建立騎兵。

後代歷朝也都建有騎射部隊,至於遼、金等遊牧民族所建立的朝代更是以騎兵立國,騎射是一項看家本領,也是生活必備的技能,戰事平息時,騎射則主要作為一項體育運動而存在。連同婦女和兒童也普遍善於騎射,騎射成為民族興盛的一項標誌,這些民族被譽為“馬上的民族”。

騎射的難點在於,騎手不但是在前進中射出的箭,而且前進的同時,人的活動軌跡是一個上下起伏的波浪線,這種時候要射準是非常難的。通常人與馬在到達浪的最高點的時候,會有一瞬間的懸空,然後再往下落,這一剎那是放箭的良機。

雖然戰爭中,面對結陣的步兵時,騎兵們射出去的箭只需要有一定的戰場覆蓋率,便可以對敵方造成一定的殺傷,而無須點對點狙擊。但是無論如何,在奔跑的馬背上射箭,難度要遠遠高於單純騎馬,也遠遠高於站立地面射箭。這就考驗騎手騎射技藝的高低。所以說,選拔的兩萬名騎兵能夠在幾十萬騎兵中脫穎而出,都是佼佼中的佼佼者,是大宋將來需要對外作戰的有生力量。

“十六龍騎衛”日常訓練督軍,我和梁太尉軍均表示,全權交給“十六龍騎衛”副都指揮使關猛將軍。責令“十六龍騎衛”將士從即日起,全部加餉加肉,宋代軍餉的主要組成部分為:月俸,口糧,春冬衣(布帛),醬菜錢(食鹽),三節(寒食、端午、冬至)賞賜、其他(郊賚),宋徽宗後期,士兵每年只有餉銀五十貫。所以,宋代普通士兵的軍餉即使全額髮放,也只能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但在實際操作中,吃空餉、剋扣軍餉是時有發生,士兵的生活實際上是相當困苦的。因此,士兵對作戰勝利後的軍賞格外看重,而一旦賞賜不高,士兵們就士氣很低,並帶來了一系列的嚴重後果。北宋初年,宋太宗滅北漢後不賞,強行再攻燕雲十六州,結果上演了“驢車漂移”醜聞:高梁河之戰中,宋軍起初佔據優勢,但後來因為戰略失誤、通訊和後勤保、賞賜不高等問題,以及遼國援軍的抵達,導致戰局逆轉,於是,宋太宗坐著帶頭驢車逃跑了,奇詭的是他的驢車竟然比將士們的戰馬跑得還要快。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呢?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普通士兵的軍餉只能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活,有時候還是發生剋扣軍餉是事件,士兵的生活實際上是相當困苦的,他們從士兵的身份上感受不到主人翁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所以,他們很看重錢,看重戰勝後的賞賜。或者說,他們就是奔著戰勝後的賞賜打仗的。戰勝後有重賞,他們才願意打贏;如果戰勝戰敗一個樣,士兵們士氣就低了,管你指揮者是皇帝還是將軍,戰勝戰敗都不上次,關我屁事?能打贏就打,打不贏就跑路,難道輸贏比被敵人砍頭還重要?

所以,我一直在想,這樣才能改變這種局面?一種是提高將士待遇,使他們增強主人翁意識和榮辱觀;一種是鼓舞士氣,以提高他們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提高將士待遇?想靠朝廷是靠不住的;鼓舞士氣,光靠戰前動員也是不現實的。我於是將高俅留在密室中的金銀拿出一部分,作為獎勵資金,鼓勵新編殿前司斥候騎軍(即二次選拔淘汰的四千騎兵)認真督練,凡練兵後考核繼續優異者,予以表彰獎勵。前面說過,我將新編殿前司斥候騎軍分為十營,每四百人為一營,每營下轄四個百人隊。我李逵親任殿前司斥候軍都指揮使,並借調馬軍司優秀將領十人,教授馬軍行軍佈陣之法。

這四千騎兵在騎射方面的天賦是顯而易見的。經馬軍司優秀將領調教一月,即學得有模有樣,現在缺少的是實戰經驗。

我對他們講:“你們在全軍騎軍中脫穎而出,是全軍騎軍的佼佼者。但是,你們卻最終在二次篩選中落榜,沒能進入皇上親自下旨組建的‘十六龍騎衛’,這是你們作為騎軍的一點小恥辱!但是,本帥見你們個個是人才,不

《梁山不老》 第125章 歷練斥候軍(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