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君臣太“聰明” (第1/4頁)
甘莊柳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的火炮研製思路是:師傅引進門,用功靠凌振。如何研製?就不是我李大將軍的事了。
這就是各司其職,我還有我要乾的事。什麼事呢?就是科學配置戰馬,重金打造大宋鐵騎。
在古代戰爭中,騎兵一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影響力巨大不容小覷。這如同後世戰場上的坦克、裝甲車。騎兵以其機動性強、衝擊威力大、裝備負荷高、戰略靈活性好馳騁沙場、影響戰局。
戰國早期的古籍《孫臏兵法》中曾經這樣評價騎兵:“夫騎者,能離能合,能散能集。百里為期,千里而赴,出入無間。”可以說,這裡很清晰地表達了古人對於這一新型兵種的認識。
如果您對騎兵在古代的重要性還有所疑慮的話,我們可將其與古代的其他兵種做個簡單的比較。眾所周知,騎兵對於步兵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其高機動性,速度快,衝擊力強,是很高效的戰爭機器。其次,無論是在戰國時期還是古羅馬時期,都曾經有過戰車的出現,在很長的時間裡,戰車幾乎就是所向披靡、令人望而生畏的。正是因為戰馬與車輪的組合具有極強的衝擊力,在古戰場上可以說就是坦克了。不過,戰車也有其弊端,那就是機動性差且笨重,受到地形的限制很大,所以,當騎兵出現時,很快就取代了戰車。因為它不僅彌補了這些缺點,還個體小,所以被箭矢命中的機率也很小,裝備簡單,一匹馬就可以武裝一名騎兵,相應的訓練成本低,耗費小,戰鬥力強,還能相互配合進而衍生出多種戰術,成為古代戰場上最有威力的兵種。
周朝是騎兵發展的萌芽時期。活躍在北方的遊牧民族成為周朝發展騎兵的啟蒙老師。西北的犬戎時常越境騷擾,這些遊牧民族弓馬嫻熟,來去如風,彪悍好戰。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國都鎬京(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在驪山下殺了周幽王,西周走到了終點。周王室遭難後,遷都洛陽,建立東周,各諸侯國開始意識到騎兵的重要性,紛紛組建規模不一的騎兵,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騎兵作為新興軍種,登上歷史舞臺。周王發現有個馬伕養馬很厲害,就把甘肅天水地區的一塊地方,直接給了這個馬伕,讓他和他的家族,去那邊替周王室養馬。而若干年之後,這個馬伕的家族,逐漸做大,建立了一個國家,這就是秦國。又過了幾百年之後,秦國徹底滅了周王室,然後統一了天下。如果周王室知道後來事情會是這樣的結果,不知道會不會後悔當初的這個錯誤決定:根本就不該搞這個養馬的產業。
秦國地處西北,擁有體態高大、速度驚人的秦馬資源,在與遊牧民族的交鋒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使秦騎擁有不錯的戰鬥力。除了馬鐙外,秦軍騎兵的裝備與後世騎兵沒有多大區別。頭戴小帽,窄袖短衣,身披短甲,腳穿短靴,彎弓持戟,這副裝扮,完全是為了方便騎射。一名合格的騎兵,要求身姿矯健,反應靈敏,精通騎射,有團隊作戰的精神,能夠克服複雜環境的挑戰。戰國時期的騎兵,可以輔助步兵,迂迴兩翼;可以車騎混編,突擊敵陣;可以潛伏敵後,斷其糧道。不過,此時的騎兵仍處於輔助地位,並非獨當一面的主力兵種。
秦朝二世而亡後,發生了楚漢彭城之戰。簡單來說,當時劉邦攻佔了項羽的老巢,而且手握五十萬大軍,根本就不怕項羽。但是接下來,項羽卻只帶了三萬精銳,就正面進攻劉邦。而且,短短一個上午的時間,就沖垮了劉邦麾下的主力,甚至殺了劉邦這邊超過十萬人!那當時項羽為什麼有這麼猛呢?除了項羽本人確實能打之外,最關鍵的地方,就在於當時項羽手底下的這三萬精銳西楚鐵騎!而且,這些騎兵身上,很多都有護甲。而彭城之戰的結果,也再次重新整理了所有人的戰爭認知——當幾萬騎兵一起衝鋒的時候,步兵是真的擋不住的!這已經和人多人少沒什麼關係了。在幾萬人規模的騎兵軍團面前,尤其是重灌騎兵面前,步兵基本上就只能等著被屠殺。
所以,漢朝開國之後,雖然前期一直在休養生息,但是在養馬這件事上,卻一直都沒有懈怠。到漢武帝時,全國共有七十萬匹馬,常備騎兵軍團十多萬人,靠著這支十多萬人的常備騎兵軍團,西漢已經可以做到揚鞭大漠,徹底把匈奴打回草原了。而如果沒有這支騎兵的話,漢朝面對匈奴那邊的騎兵,就只能被動防禦,常年忍受匈奴的進攻。
魏晉時期,騎兵有了新的變化。在裝備上,馬鐙出現了。馬鐙的出現,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技術改變,但是,對於騎兵來說,卻是一個質的飛躍。因為在沒有馬鐙的情況下,士兵其實很難完成一些高難度的戰術動作。在騎馬戰鬥的時候,士兵只能用兩
《梁山不老》 第121章 君臣太“聰明”(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