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22章 知己與知彼 (第1/4頁)

甘莊柳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裝備騎軍的同時,我還對大宋鄰國進行了戰略分析,一邊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先說遼國。雖然契丹人在蒙古高原民族中算是農耕天賦相對出色的,但契丹軍隊仍屬於典型的遊牧軍隊。如果我們一味相信《遼史》中浮誇的記載而不作任何辨析,自然會以為契丹人有五六十萬騎兵,還有至少數萬的精銳具裝部隊。但實際上,遼國的軍隊以契丹兵為主,“諸京統軍司及寨幕契丹兵不過十五萬”,由於部落制的殘餘,軍人的武器裝備是要自備的——“弓四,箭四百,長短槍、櫼欁、斧鉞、小旗、錘錐、火刀石、馬盂、抯一斗、抯袋、搭挷傘各一,縻馬繩二百尺,皆自備”,甚至還要自備部分糧草。部落遊牧民的財力自然遠比不上隋唐府兵,則其裝備究竟能達到什麼水平就很可疑了。契丹軍制“選兵為三等,騎射最精者給十分衣甲,處於後陣;其次給五分衣甲,處於中間;其下者不給衣甲,處於前行”,連盔甲齊全者都不多,而更加昂貴的馬鎧自然不必說。

耶律阿保機時代號稱有三萬大軍,但實際上僅有1000-2000人,遼聖宗時代的宮衛軍“五千六百餘常衛戎主”,這是遼國主要的精銳部隊。就衝擊騎兵的武器而言,契丹人較喜歡可以用於破甲的骨朵,來對抗宋王朝的重步兵和鐵騎,也有使用刀劍或短槍的,使長槍者極少,因長槍容易折斷,大量生產的財政消費大。但這樣的部隊面對武器動輒比己方長一米以上的宋軍重騎兵之“牆進而前”,槍山如海,難免顯得力有未逮。這就正如同帕提亞帝國的重騎兵用叢集衝鋒將斯基泰人的猴版重騎兵打得慘敗一樣。

契丹人對付宋軍,靠的還是龐大的馬匹蓄藏量,縱深作戰的軍事思路,以及靈活的作戰方式。“夷狄用兵,每弓騎暴集,偏攻大陣,一面扞禦不及,則有奔突之患。……步騎車帳不循阡陌。三道將領各一人,率攔子馬各萬騎,支散遊弈百十里外,更迭覘邏。及暮,以吹角為號,眾即頓舍,環繞御帳。自近及遠,折木稍屈,為弓子鋪,不設槍營塹柵之備。每軍行,鼓三伐,不問晝夜,大眾齊發。未遇大敵,不乘戰馬;俟近敵師,乘新羈馬,蹄有餘力。成列不戰,退則乘之。多伏兵斷糧道,冒夜舉火,上風曳柴。饋餉自齎,散而復聚。善戰,能寒。此兵之所以強也。”

遼國騎兵常常回避正面交鋒,即便是衝擊也充滿試探性——“最先一隊走馬大噪,衝突敵陣。得利,則諸隊齊進;若未利,引退,第二隊繼之”,他們雖然能忍受寒冷飢渴,憑著韌性長期作戰,卻因為己方本族人口有限,不願意承擔傷亡。這樣的軍隊如果遇上漢唐那樣既有強力的精銳重騎兵,又能憑藉龐大的輕騎兵部隊與之抗衡周旋的軍事強國,自然不是對手。但對上宋軍,卻能憑藉龐大的騎兵數量優勢,以數量壓制質量,就如同內亞國家時常被蒙古高原的勢力以馬匹基數碾壓一樣。

再說西夏。處於貧瘠河西的西夏,早期只有一百萬出頭的人口,戰兵輔兵之和卻多達接近20萬。而西夏又是有一定農耕屬性的國家,並非純遊牧。那麼其軍隊的簡陋自然不必說。不過西北地區由於漢武帝時代開始就引進中亞優質馬種蓄養,馬種得到改良,要略優於東亞其他地區。西夏的戰馬既能驅馳平原,也能翻山越嶺,耐力很強,還往往能忍受飢渴穿行沙漠之中。而西夏是由党項羌建立的,羌人從漢代起就具備擅長山地作戰的特點。西夏名將嵬名察哥曾說——“國家(西夏)用鐵鷂子以馳騁平原,用步跋子以逐險山谷,然一遇陌刀法,鐵騎難施;若遇神臂弓,步奚自潰”。顯然,由於河西、銀夏地區的貧瘠,馬匹蓄藏量少於蒙古高原,西夏是有大量步兵的。由於西夏冶鐵技術較發達,確實有一些優質步兵,但財力的限制則使得披掛精良盔甲的步兵比例不是很高。寧夏曾出土過唐制的西夏環首刀,顯示出作為唐朝冊封定難軍節度使的後裔,他們的步兵一定程度上繼承唐朝的風格。西夏重騎兵“鐵鷂子”較多使用騎槍,衝鋒能力強於遼國衝擊騎兵,但由於財力侷限,真正的鐵鷂子數量是稀少的。

而宏觀而言,西夏軍隊主體只有少數人能裝備金屬盔甲,大部分人只能使用動物毛皮製作的皮甲。由羌人李宏發明的神臂弓,也因西夏缺乏大規模生產列裝的財力,反而被獻給了大宋,成為宋軍對抗西夏的利器。相應地,西夏騎兵絕大部分裝備不佳,在正面對抗中很容易陷入不利,因此注重機動性,他們擅長偵察與騎射,比起一般遊牧騎兵更長於伏擊,策馬奔騰穿行山險如履平地。

不過,少量的精銳鐵鷂子如果能使用得當,仍然能在衝擊時發揮出巨大威力,如1082年的永樂城之戰,西

《梁山不老》 第122章 知己與知彼(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