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23章 鐵騎繞龍城 (第1/3頁)

甘莊柳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提起大宋鐵騎應對宋遼、宋金決戰。不知怎麼的,腦海中忽然出現兩首唐代著名軍旅詩歌《從軍行》。一首是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上一句是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下一句則顯得昂揚之鬥志、豪壯之誓言。另一首是楊炯的《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頷聯中的“鐵騎繞龍城”,說明唐軍憑藉“鐵騎”優勢,神速抵達前線,並把塞外敵方據點包圍得水洩不通,渲染出龍爭虎鬥的戰爭氣氛。百戰破樓蘭也好,鐵騎繞龍城也罷,都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出強烈豪邁的愛國激情和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

唐人氣勢如虹,宋人就弱了嗎?待我李逵裝備起大宋鐵騎,身披戰甲,手握火槍,揮師百萬,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問燕雲十六州,花落誰手?

由於騎兵是稀缺資源,宋初的騎射手往往也以重甲保護。受到沙陀人的影響,宋王朝非常重視騎兵的騎射訓練,騎兵選拔標準是——“年四十以下,長七八尺,材必健疾,力邁倫等,能馳騎而善射,前後左右,周旋進退,超越溝塹,馳上陵,逾險阻,絕大澤,涉名水,敢犯強敵,亂大眾者”。選拔之後,平時訓練則是——“六事者,一曰順騌直射,二曰背射,三曰盤馬射,四曰射親,五曰野戰,六曰輪弄。”

北宋騎兵既重視射擊技能,能夠與遊牧政權的騎兵對射;又重視野戰格鬥與衝鋒。在衝擊敵陣時,他們經常“牆進而前”,如同一道道鐵壁衝向敵人,對異族騎兵造成很大的壓力。騎兵會戰中,遼和西夏很少對宋獲得勝利。

在宋代,唐朝的一體式馬鎧基本消失,代之以五件套式的分體式馬鎧,以毛皮與鐵片結合,降低了製造成本的同時,還有保暖效果。但是宋遼戰爭、宋夏戰爭畢竟與五代時在中原腹地作戰,易於獲得補給的情況不同,更注重大縱深作戰。宋王朝的馬政不佳,導致騎兵數量遠少於漢唐,就成為了極大的短板,雖有靜塞軍這樣的精銳騎兵部隊,也難免被敵人以田忌賽馬的套路批亢搗虛,戰略上處處受扼。到宋真宗時,馬政情況有所進步,戰馬蓄藏量多達20萬匹,但因為君主與文官對於軍事的掣肘,導致騎兵作戰風格更加保守,騎兵訓練水平極端下降,“多者佈滿川穀,而用之有限,小有不利,則莫之能止,非所謂節制之師也”。因此,沒有了燕雲十六州的庇護,沒有戰馬之利,宋王朝最終簽訂了澶淵之盟,向大遼服軟了事。

此種觀點既對也不對。沒有了燕雲十六州的庇護,北方精騎可以在華北平原長驅直入、縱橫馳騁,中原政權確實失去了先機,只能被動防守。但沒有了燕雲十六州,並不代表中原政權沒有了戰馬來源地。燕雲十六州產馬甚少,當時宋朝的戰馬來源地主要是西北地區。在西夏自立之前,宋朝也是有重灌騎兵部隊的。相比於唐朝牧馬監蓄馬將近70萬匹,宋朝戰馬最多的時候有20萬匹,這主要是失去燕雲十六州後,宋朝不能透過長城貿易獲得蒙古高原的戰馬。但是,宋國早年透過北方貿易、走私、牧馬、向西北征馬等手段還是建立了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精銳騎兵軍團,雖然數量實力和漢唐不能相提並論,但北宋有一支重灌騎兵,裝備精良,作戰勇猛,這就是趙光義親自組建的靜塞軍。宋朝的靜塞軍和遼國鐵林軍、西夏鐵鷂子、金國鐵浮屠和蒙古重甲鐵騎並稱於世。

靜塞軍滿員僅僅3000人,一人5馬,這在缺馬的宋朝裝備十分奢華。靜塞軍人員全部來自易州(治所今河北易縣)。易州緊鄰燕雲十六州,是中原門戶之一,歷來民風彪悍。北宋名臣王禹偁[chēng]曾說:"近世邊郡騎兵之勇者曾習干戈戰鬥而不畏儒者也,聞虜之至,或父母轡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像甲冑而進者。”邊郡之人常年和遊牧民族打交道,精於騎射,熟悉戰爭戰鬥套路。聽到外敵入侵,父母妻兒都能主動幫助戰士備戰。靜塞軍又是精挑細選,所有成員都能開200斤的硬弓,馬匹也都是清一色的良駒。靜塞軍從軍士到戰馬全部披重甲,兵器除了弓箭外,全部配鉤連長槍。

靜塞軍從成立之初就直面遼國精銳鐵騎鐵林軍,歷次對遼作戰中,靜塞軍未嘗敗績。靜塞軍的巔峰之戰是發生於988年(宋端拱元年、遼統和六年)唐河之戰和第二年的徐河之戰。遼軍南下君子館(今河北河間市君子館村)之戰(986年,遼統和四年,宋雍熙三年),宋軍大敗,精銳喪失。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緣邊瘡痍之卒,

《梁山不老》 第123章 鐵騎繞龍城(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