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大宋弱乎哉 (第1/2頁)
甘莊柳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再說我們梁山好漢打遼國。遼國其實不好打,好打的話,趙宋朝廷早就打下來了,還能等到我們來,給我們送軍功?
宋與遼之間,可以說是整個北宋期間最重要的外部關係,雙方打打和和數百年,根據雙方史書記載,大小戰鬥不下數百次,但在這些戰鬥中,北宋十戰九敗。難道北宋真的積貧積弱到如此地步?
那倒未必。鐵牛從六個方面進行對比說明:
一是從疆域上對比:北宋自宋太宗趙光義開始,其統治疆域,北至河北燕京,東至東海,南至海南南海,西至川陝、甘肅。其疆域相對之前的唐來講,確實縮小了不少,但其整體面積仍然大於周邊國家,且牢牢控制了當時中國最為富庶的中原、江南、成都平原等地,可以說是東西南北中,要糧有糧、要礦有礦,海水江河相擠,山地平原迭次,算不上地大物博,至少也是物產豐富。與北宋相比,當時遼國的統治疆域主要是南至河北一帶,東至渤海灣、朝鮮等地,北至蒙古,西達寧夏,其控制疆域面積大體上略小於北宋。但與北宋嚴格的中央集權相比不同,遼國在東北、蒙古的統治,主要依靠鬆散的部落聯盟,也就是說這些地區某種程度上只是名義上臣服於遼國,各自均有各自的組織架構和武裝力量,這些地區的部落力量隨時可能對遼背後捅刀,而遼實際控制的核心區域只有河北、燕京、蒙古東南、東北西部等地。其物產與宋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別。當時的蒙古和東北之地,糧食產量均較低,只適合遊牧民族的部落式發展,而不適合統一的中央王朝的發展,否則,其過長的冬季完全無法支撐其龐大體系的執行,這也是為什麼一到冬季,遼軍就會習慣性南下的一個原因。
二是從人口上對比:北宋人口在頂峰時高達一億多人,這些還只是戶部的官方戶籍記載,並不包括那些為了逃避人丁稅,而沒有進行官方登記的黑戶。北宋的主體民族漢族佔總人口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五,其餘如南方的苗族、羌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比較少,且性格溫和,穩定性較高。而遼國人口在頂峰時為九百多萬,其中主體民族契丹族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女真、蒙古等其他少數民族佔比百分之三十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在遼國的統治區內,北方漢族佔比達百分之十左右。很明顯,在人口對比上,遼國的總人口數不但遠低於北宋,其構成結構也遠比北宋複雜。
三是從武裝力量對比:北宋建國之初基本承襲唐朝制度,後來為了鞏固皇權,又進行了相關官職和軍制的修正,但大體分為禁軍、廂兵、鄉兵、番兵四種武裝力量。其中可以把禁軍理解為全訓的國防武裝力量,廂兵理解為對內維穩的半訓武裝警察部隊,而鄉兵理解為普通的基層治安力量,番兵則為民族地區的自治力量。在對遼事務上,禁軍起主要作用,廂兵起輔助作用,當時北宋禁軍與廂兵的數量常年維持在一百萬人以上,兵民比例保持在一比一百左右,常駐宋遼前線部隊在十萬人左右。與唐朝的府兵制不同,北宋實行募兵制。也就是說,北宋的軍隊都是全日制的職業軍人,其訓練和戰鬥素質遠高於半農半兵的半軍人。而遼國軍制同樣借鑑於唐朝,實行地方軍與中央軍並行的軍事制度。同時,根據當時遼國的周邊環境,遼國建立了按戰爭物件劃分的軍區制度,與北宋有所不同的是,遼國除了有番兵制度以外,還設立了專門的漢軍,以達到以漢制漢的作用。遼國的常備兵力在五十萬至七十萬之間,兵民比例保持在一比十五左右,遠高於北宋,兵制採取兵民合一和募兵相結合的制度,常駐宋遼前線軍隊八至九萬左右,略低於北宋。
四是從裝備對比:仰仗於北宋繁榮的工商業和手工業體系,北宋有極其完整的軍械製造鏈,從冶鐵、造鋼到刀、劍的尺寸、比例、弓箭的長度、拉力都有相關技術標準,和規範的標準化生產流程。而遼國當時的冶鐵、製造技術較為落後,基本依賴於其所控制的中原地區的漢人工匠進行相關兵器的製造和生產,其整體兵器水平遠低於北宋軍隊。同時,隨著火器在北宋軍隊的裝備,遼國的裝備劣勢進一步凸顯,至遼國滅亡,遼國軍隊也未能裝備一支火器。
五是從動員力量上對比:按照宋朝的兵民比例,在緊急戰爭狀態下,宋朝除了可以將數十萬駐守地方的禁軍和廂兵調往前線外,還可以利用其嚴密的中央集權制度,緊急動員一百萬人左右。而遼國其兵民比例已經較高,在戰爭狀態下,不但能夠動員的力量少,且為防備韃靼、突厥、女真等力量,還要將僅可動員的力量派駐在這些地區,加強對這些地區的鎮守。
六是從經濟力量對比: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兩國交戰打的不僅是
《梁山不老》 第15章 大宋弱乎哉(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