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頁)
套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年任故宮博物院文獻館館長。1949年,護送故宮第三批文物到臺灣,任臺灣大學教授。1958年,膺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敖從中學就知道姚從吾的名字,但直到1956年大學二年級時選了《遼金元史》,才算正式結識姚從吾老師。
姚從吾老師親切和藹,生動風趣,當然這不但指他講課風趣,也包括他的長相和方法風趣。上課時他雖然年紀一大把,但卻總是謙稱“兄弟”如何如何,搞得堂上一班毛頭小夥子心裡直發毛,而一般妙齡少女更難接受,笑謂:“他怎麼跟我們稱兄道弟呀?他那麼老,被他稱兄弟,多倒黴呀!”
姚從吾講課的另一個特色是喜歡邊講邊用手去揉搓他那挺著的大肚子。他拙於口才,講話時先是張開奇厚的嘴唇,下顎亂動,滿口亂牙翻滾,然後發音,讓人替他著急,所以給人的感覺就好象那些話不是說出來的,而是他揉肚皮揉出來的,但這也有好處,因為聲音的共鳴腔加大了,所以聲音中氣十足,道地是河南男低音,配合上他那厚實樸拙的造型,儼然一副中原老農相。他冬天穿兩種衣服,一件是灰色西裝上衣,衣奇大,是從估衣市場買來的舊貨;一件是陰丹士林長袍,長袍內有白衫褲,白衫褲與短襪子間,永遠露出一截小腿。
姚從吾因為人長得土,所以他雖然喝過洋墨水,仍不改一副中原老農像,同學們背後戲稱其為“姚土鱉”,深為他所忌。李敖也未能免俗,一次兩人一起照相,洗好後,李敖送他一張,背面題“土鰲老師惠存”,後來一個偶然機會,李敖又看到這張照片,發現背後“土鰲”兩字已被他悄悄塗去,改為“從吾”了。
姚從吾的學問來自“皓首窮經”的苦讀,李敖對這樣的死讀書的教授歷來就沒有好印象,他總覺得姚從吾老師一生的學術成就與他的際遇和努力不太相稱,所以在學問上姚從吾對李敖的影響是極有限的。李敖曾這樣說過:“尤其大四寫論文,他對我實在沒有什麼指導可說(為了跑圖書館,他倒給我寫了不少名片)。我敢說,他對我的論文——《夫妻同體主義下的宋代婚姻的無效撤消解消及其效力與及其效力與手續),全無研究。他只能給我改一處筆誤而已。”
但姚從吾老師誨人不倦的精神和人格卻對李敖產生了很大影響,令李敖“一生感恩難忘”。
姚從吾在大陸時本是鐵桿國民黨,並曾奉命組建中國西南聯大中國國民黨國民黨部,但到了臺灣,居然拒絕辦國民黨歸隊登記,“他的國民黨性,卻全然不見”,但內心顯然有了一定程度的覺悟,李敖對此很表敬佩。
1957年7月23日,李敖與姚從吾老師小談,姚從吾勸李敖不要多發表文字,李敖以為然,乃作詩一首:“魚倦低遊每返淵,鳥倦高飛總知還,摒情專心窮文史,隱姓埋名二十年!”看到姚從吾老師那蒼蒼的白髮,李敖深深感到青春的可貴與珍惜青春的迫切。同時他也得到了一種時間的透視,使他深信每天都有“一夫不耕,或受其飢;一女不織,或受其寒”的重要性,“急求早成”的心理對他說來是益發熾烈了,發展到今天,這已變成無時不在他意識中的一件大負擔,是鞭策他不停地努力、不停地緊張的最好力量。
李敖與姚從吾的關係,一直與一個人牽連,這個人就是姚從吾的老師胡適。
李敖對胡適的興趣,由來已久。早在小學時他就已知道胡適的大名,在初中時,李敖從陳正澄那兒借到《胡適文選》,從此才深受胡適的影響。一九五二年十月一日,李敖在臺中車站遞了一封兩千字的長信給他,那時他才十七歲。一九五四年,陳世熙在臺大辦《這一代》雜誌,拉李敖寫稿,那時李敖還在唸高二,就寫了一篇論《胡適文存》的文章《從讀〈胡適文存〉說起》。文章寫好後,不想他們有所顧忌,沒有用,就還給了李敖。過了兩年,陸嘯釗創辦《大學雜誌》,他不在乎,就把稿子拿去刊登了,刊登後近一年,有一天李敖的女朋友羅君若忽然提議,說:“何不寄《自由中國》?他們一定登!”於是李敖刪了一部分,她抄好,遂改登《自由中國》,刊出的時間是一九五七年三月一日,而在這前後李敖已在《中央日報》等發表過一些有關胡適的文章。
txt小說上傳分享
4.李敖……姚從吾……胡適(2)
李敖的這篇文章頗有功力,引起了海外的胡適和臺灣的北大系教授的注意。
文章發表後一年一個月,胡適從美國回來,4月26日在臺北中國地質學會年會發表演說記錄,李敖去聽了,這也是他在大學第一次聽胡適演說。演說後,姚從吾特別向胡適
《李敖的冷眼狷行》 第1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