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吏部尚書 (第1/2頁)
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議事進行到了這裡,今天大朝的目的已經達到,朱大明已經準備起身離開了,然而這時殿中又站出一人,上前行禮後說道:“陛下,臣吏部左侍郎成基命有事啟奏。”
成基命一直在等施鳯來的這個事情塵埃落定,否則他作為吏部的佐貳官,在施鳯來仍是吏部尚書的情況下,是不宜發言的。現在擋在前面的大山已經不存在了,該由吏部負責的事情就得由他這個排名第一的侍郎來講了。
成基命這個人,朱大明是知道的,這個人後來成了崇禎朝的內閣首輔之一,而且就在崇禎元年就廷推進入了內閣,雖然沒有作出多大的政績,但是後世對他的評論卻還不錯,算得上一個中規中矩的大臣。
如今的成基命自然是沒有了從侍郎直接到閣臣的機會,因為皇帝已經明確下旨,沒有六部尚書或者地方督撫經歷,不得入閣辦事。而且如今皇帝從來不提廷推閣臣的事情,皇帝的態度已經很明確了,誰能成為閣臣,是皇帝與內閣共同商議確定的事情,而不是站在皇極殿上的這些人商議確定後再由皇帝任命的事情。
成基命顯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他說道:“陛下,吏部尚書職責重大,空缺不得,如今施鳯來免職待查,吏部堂官不可久缺,臣請陛下擇賢任之。此外,浙江巡撫潘汝楨、操江總督劉志選皆因附逆下獄論罪,國朝慣例,三品以上皆由欽定,如今尚書、督撫空缺,陛下應儘早選賢任能為宜。”
朱大明聽了成基命的話,想了想說道:“先帝在時,閣臣多以廷推為準,結果使得朝堂之上派系林立,朝臣皆以同門、同鄉、同道結黨,為的就是能廷推之時排在前列。此中做法,實為取亂之道。朕即位以來,雖未明言,但已實廢此法。今日朕再立一條規矩,卿等謹記。今後六部尚書或者地方督撫入閣,皆由在任閣臣提名,經朕允准,大朝公佈,再由卿等議論。卿等多數同意,即行頒旨任命;卿等多數反對,內閣重新提名。成愛卿,以為如何?”
朱大明不問閣臣,不問尚書,而問吏部侍郎成基命,一則是因為成基命是吏部目前實際上的負責人,他若同意,誰也說不出什麼話來;二則是因為朱大明知道他不會出言反對,不管他是不敢還是不願,總之他不會反對。因為吏部目前沒有尚書。
成基命是萬曆三十五年的進士,資歷雖然還稍顯不夠,但是目前卻是吏部排名第一的左侍郎,而且年紀也不小了,已經年過六十,很有機會成為尚書。而要成為吏部尚書,就一定要獲得皇帝的信任。
果然,成基命思慮再三,還是沒有敢於質疑皇帝違背了萬曆以來閣臣由廷推產生的慣例,只聽他說道:“臣以為,陛下所言甚是。臣無異議。”
朱大明看了看躬身垂首的成基命,心想既然如此,吏部尚書就由你來當吧。成基命是大名府人,與孫承宗、李國鐠同屬北直隸,算是北直隸意義上的老鄉,而且歷史上成基命與孫承宗的關係也十分密切,崇禎四年孫承宗再遭罷免的時候,還曾挺身而出為之辯護。
想到這裡,朱大明看向李國鐠和孫承宗,問道:“李愛卿、孫愛卿,施鳯來免職待罪,而如今又是查辦閹黨的關鍵時期,吏部尚書的確不可空缺,兩位愛卿以為何人可以勝任?”
朝堂之上,應對這種事情是有風險的,眾目睽睽之下,你提議的人選皇帝不同意,等於被當眾打臉,你提議的人皇帝同意了,你沒提到的人心裡也會對你有意見。
本來就以穩重見長、缺乏幾分急智的李國鐠沉吟了一下,最後還是說道:“吏部天官,至關重要,臣請陛下欽定。”
殿內有資格競爭吏部尚書的大臣,也都是沉心靜氣,等候皇帝說話。結果朱大明沒有明說,而是又問孫承宗:“孫卿以為誰可勝任?”
這次孫承宗倒沒讓朱大明失望,只見他向前一步,躬身行禮,說道:“臣以為,既然吏部出缺,不若就由吏部侍郎之中選取。吏部左侍郎成基命久任吏部,頗具人望,臣聞施鳯來入閣後雖仍兼任天官,但部務多賴基命。臣以為基命或可勝任。”此言一出,皇極殿中議論聲起。
曹化淳看皇帝沒有任何表示,也就沒有出來喝止。片刻之後待殿內恢復平靜,朱大明說道:“成基命清廉自律,不黨不私,如今又居吏部左侍郎之位,朕看可當重任。若無異議,內閣即可擬旨。”
然而還是有人有異議,只聽一人說道:“陛下,臣吏科給事中劉懋有事啟奏。”
朱大明點了點頭說道:“劉卿奏來!”劉懋上前行禮,然後說道:“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孫承宗,與吏部左侍郎成基命,同為北直隸人,稱之為
《日月當空名詞解釋》 第五十五章 吏部尚書(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