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喀喇沁部 (第1/2頁)
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天啟七年的冬季,對喀喇沁部來說,是一個非常災難性的季節。
其實每年的冬季,蒙古草原上牧民們的日子都不好過,乾旱和嚴寒導致大量牧草過早地枯死,等到冬季來臨的時候,成群的牛羊被凍死餓死。
作為察哈爾部與大明之間的屏障,每到這個時候,喀喇沁總能左右逢源,既能從大明這邊得到錢糧上的資助,又能得到林丹汗時不時的拉攏和封賞。
但是到了天啟七年的冬季,原來主張聯合東蒙古諸部共同抗金的袁崇煥下臺,而對喀喇沁還算不錯的林丹汗也被後金軍隊擊潰西遷,一直左右逢源、兩面討好的喀喇沁,突然發現自己無依無靠了。
北邊的敖漢、奈曼諸部背叛了察哈爾蒙古的林丹汗,徹底倒向了後金,在表面上甚至已經算是喀喇沁的敵人。而南面的大明如今新換了皇帝,正在忙著政治上的內鬥和清洗,根本無暇顧及塞北。
一向喜歡投機的喀喇沁臺吉布林哈圖,頓時沒了主意,不知道是應該跟著其他東蒙部落投靠後金好,還是應該堅持百餘年來的路線,繼續跟著大明混吃混喝。
之所以他會這樣猶豫不決,是因為喀喇沁不像更北邊的部落那樣遠離大明的邊牆。一旦喀喇沁選擇徹底投靠後金,那麼一方面很可能將不得不充當後金進攻大明的炮灰。而另一方面,因為喀喇沁就守著大明的北大門,距離明朝的薊鎮、宣府太近了,一旦背離大明,很可能第一個遭到報復性的攻擊。而且當年的薊鎮總兵戚繼光,也給他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痛苦記憶。
即便如今的大明邊軍,早已沒有了當年的銳氣和實力,但是滅了喀喇沁還是有可能的,畢竟整個喀喇沁部如今也才三四萬人口,加上依附喀喇沁的其他小部落,能夠上馬作戰的青壯騎兵,也不過六七千人而已。
所以布林哈圖不得不小心謹慎,深思熟慮,面對敖漢部的勸降,一邊繼續與其保持態度曖昧的聯絡,另一邊則派出依附自己的小部落,繼續向薊遼督師府請求糧餉賞賜。若是大明對自己完全不管不問,那麼為了度過眼前的難關,也只好投靠後金了。
但是炒花、貴英傳來的訊息表明,大明對喀喇沁部的要求,還是挺看重的,要派人親自過來探視和慰問,不僅有大量的賞賜,而且還準備設立榷場,與東蒙諸部開邊互市。
在布林哈圖著急等待的時候,陳仁錫帶著人馬,已經先後到過了奈曼部和敖漢部,如今正在一路南下,趕往喀喇沁的途中。
陳仁錫沒去科爾沁,因為科爾沁早已是後金的鐵桿,但他對奈曼部和敖漢部仍然抱有幻想。畢竟這幾個部落都曾是林丹汗的麾下,曾經跟著林丹汗,配合大明軍隊,與後金戰鬥過。
但是當他帶著人馬,先後到了奈曼部和敖漢部的大帳駐地之後,兩部首領對他虛與委蛇、不熱不冷的態度,令他感覺到了一絲絲危險,找了個時機,就不告而別,匆匆離開了。
王振遠、陳國威不僅是寧遠城的武進士,而且是寧遠城的豪商,在林丹汗與大明的蜜月期,專門經營遼西與東蒙的糧食皮貨貿易。他們對西拉木倫河流域的勢力變化非常敏感,對東蒙古諸部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也非常熟悉,在林丹汗戰敗西遷之後,很快就覺察到了奈曼等部對大明態度的變化。
這一次的探查,也基本上證明了他們之前的判斷,奈曼和敖漢以及更北邊的諸部不僅背叛了林丹汗,而且背離了大明,如今已經投靠了後金。這絕對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訊號。
三月初十,已經在遼西邊牆之外的東蒙古草原上奔波了快一個月的陳仁錫,終於帶著曹文詔等人穿過了奴魯爾虎山,進入了更加開闊的大草原上,喀喇沁部臺吉布林哈圖的大帳,就在這片草原的中心。這個地方就是後世的赤峰南部地區。
一行人進入喀喇沁草原不久,就有一隊百餘人的騎兵出現在遠處的地平線上,衝著他們疾馳而來,最後在百步之外控馬停下。
這百餘人的騎士,手裡拿著形制不一的彎刀,身上衣著骯髒破爛,被說鐵甲了,多數連個皮甲都沒有,而且只有部分騎士的馬上擁有馬鞍。
陳仁錫下令停下,一會對方騎兵之中走出來兩騎,嗚裡嗚拉地說了一通話,陳仁錫、曹文詔當然都聽不懂,但是身邊的王振遠、陳國威都懂蒙語,至少東蒙諸部通用的蒙語,都能聽懂並順暢交流。
王振遠對陳仁錫說道:“對方出來的那漢子,稱自己是這隊騎兵的首領,名叫青格爾泰,問我們是什麼人,來這麼做什麼。”
陳仁錫於是讓王振遠帶人前去交涉,說明來意。過了一會兒,王
《日月當空名詞解釋》 第八十五章 喀喇沁部(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