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一百一十九章 勝州三傑 (第1/2頁)

龍吟森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半島南邊,由於湍急的河水被半島攔住了,在這裡形成了一個水流平穩的河灣,以前就是一個渡口,佑國軍在建設新城的同時也對廢舊的渡口進行了擴建,同時也建造了船塢,準備建造船隻。

等黃河封凍後,李晟基計劃在河對岸也修建一座城池,規制比東邊略小一些,可駐一都人馬及大量的糧草輜重,城池命名為東津城。

李晟基自己在這段時間也沒閒著,孩兒都在軍校裡訓練已經兩年了,絕大部分孩童已經超過十七歲了,李晟基計劃將他們作為自己的騎兵親衛,全部配備馬刀、騎槍和弓箭,甲冑方面,騎士是全身甲,馬匹是半身甲,並重新命名為忠義都,任命赫連威為都指揮使,李處厚為都虞侯。

至於郭榮、楊重貴兩人,全部滿十八歲了,李晟基讓他們加入了橫刀都,經過一個冬天的訓練,兩人在橫刀都也脫穎而出,最後楊重貴任了火字營兼風字營的都頭,郭榮任山字營的都頭。

現在李晟基自己有一千五百親衛騎兵,五百橫刀都,防禦力量大大加強了。

為了實施河套攻略,除了修建黃河兩岸的城池,修繕偏關到西津城的驛道,佑國軍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擴軍。

目前李晟基有一萬騎兵,十六個都的步軍,五千弩兵,加上自己的兩千親衛,共有馬步軍四萬一千人,這次擴軍李晟基計劃再招募五個都的步軍、一千弩手、三千騎兵。

入主雲州以來,由於周邊人口的大量湧入,截至到清泰六年(939年)初,三州已經有人口近六十萬,可參軍的人選大約有五萬人,新一輪擴軍的步軍、弩手就在這五萬人裡面選拔,而騎兵主要從青山四部裡招募。

赫連坤本來在李晟基的援助下將赫連部的青壯騎兵提高到了四千人,隱隱有與處月部分庭抗禮之勢,此次為了支援自己外甥的雄圖大計,乾脆把新增的一千騎兵全部撥給了李晟基。

以前在大唐興盛之時,安北都護府以及三座受降城也有大量的漢軍士卒及其家屬,唐末以來,草原崛起,漢人衰落,五代又是軍閥混戰,根本顧不上他們,這些人有的只能給草原的各部族做奴隸、工匠,有的則依託陰山、青山,找一些山間盆地,種一些薄田,養一些牛羊,勉強度日。

李晟基崛起之後,青山四部的奴隸都放歸雲州了,工匠他們則繼續保留著,山間盆地的一部分漢人也輾轉回到雲州,總計也有五千多人,這部分人員除了少數農戶外,大部分會騎射,李晟基將他們全部安置在寧朔縣。

這次騎兵擴軍,在處月部、白部、薩葛部總計招募了一千人,又從寧朔縣的歸義漢軍招募了一千人,終於湊齊了三千人馬。

新募的三千騎兵李晟基抽調黑甲騎的契必信為總管,旅都指揮使兼都虞侯,裝備規制與忠義都類似,被命名為忠勇旅。

三月份,東津城、西津城已經全部建好了,三千騎兵、五個都的步軍,一千弩手經過半年的訓練也基本成軍,李晟基命令李承基的近衛第一旅開赴雙城,兩個都駐紮西津城,一個都駐紮東津城。

契必信的忠勇旅也駐紮在西津城附近,五個都的步軍、一千弩手仍然佈置在大同城裡。

這天,李晟基在節度使府外書房接見了兩個客人。

一位是漢人打扮,三十多歲,灰頭土臉,很像一個剛從田裡上來的農戶,另一個則是一身胡人打扮,四十多歲,不過卻操著一口流利的西北漢話。

這兩位是李晟基委託自己的舅父聯絡的守衛胡洛鹽池的郭玢、費聽延祚,他本來委託赫連坤聯絡郭玢、費聽延祚、藏才多吉(藏才部的首領,漢名叫王承吉,契丹名叫蕭承吉)三位,等了幾個月,郭、費二人是聯袂而來,藏才多吉至今沒有蹤影。

話說赫連坤趁著黃河封凍親往胡洛鹽池拜訪他的“堂弟”費聽延祚和郭玢二人時,二人當即便答應等開春後親往雲州一行。

二人雖然在胡洛鹽池一帶保持了相對“獨立”的位置,不過也很微妙,保不準那一天契丹或定難變卦了,分分鐘就能滅了他們,或者某個不知曉規矩的部族闖入鹽池也能輕鬆佔領當地。

所以二人在族人面前表面上安如泰山,實際上則是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李晟基的事情他們也聽說了,一個能獨抗契丹、河東、幽州的強人他們還真沒見過,加上去年大搖大擺北上小海,與契丹大戰一場後又能損傷不大地回到雲州,這份戰力天下罕見,有這麼一股力量駐紮在前唐勝州故地,不用說也是他們所希望的,特別是費聽延祚,怎麼說他與李晟基還沾親帶故呢。

“不知

《漠唐國際酒店》 第一百一十九章 勝州三傑(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