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一百一十二章 學校與軍政 (第1/2頁)

龍吟森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佑國軍現在有兩所學校,一所在大同的西北角,全名是“雲中學院”,只招收十到十五歲的男女學童,分為男女學堂,現在有六千人的規模,其中男學童有近五千人,女學童近千人。

話說李晟基當初招收女學童時,還在三州掀起了軒然大波,不過在李晟基一個送一個男學童減免五畝田的糧稅,送一個女學童減免十畝田的糧稅,學童食宿、衣服全免的“超級大優惠”的誘惑下,還是有不少人將適齡學童送進來了。

開什麼玩笑?一個男學童抵得上一個士兵半年的薪餉,一個女學童抵得上一個士兵大半年的薪餉,有這麼好的優惠,娃兒又能免費讀書識字,還能省下衣食的花費,再不送來就是傻子了。

不過還真有不少傻子,按照元豐刑司的統計,目前佑國軍轄區有近十萬戶、五十餘萬人,適齡學童至少有兩三萬人,現在卻只有區區六千人,還是在有如此優惠的條件下,可想而知大多數學童都被家裡當成了勞動力在使喚,女童則是囿於傳統不願意送過來。

現在女學堂的一千女童大多數是與李晟基關係密切計程車兵、工匠家屬。

負責禮司的元豐親自擔任雲中學院的山長,而女學堂的山長則由三娘擔任。

學院開設有國文、數學、外語、技藝四門課程,學制三到五年,滿十五歲的學三年,十歲的學五年,國文、數學不必多說,外語則是東胡、突厥兩門任選一門,以會話為主,以王懷恩和幾個部族裡精通漢語的部族老人負責教授,技藝則是必須在鐵、木、皮、石、土、樂、紡、繡裡任選一門或兩門,紡、繡自然是為女學童準備的,學堂裡設有小型作坊以供學童實習之用。

看起來,佑國軍這學堂就像後世的技工學校。

在大同的西南角的兵營裡設有一所“雲中軍事學校”,孩兒都、橫刀都都在裡面學習、訓練,另外也招收了三千三州自願從軍的滿十五歲的男童,湊夠了五千之數,這些男童家屬也享受五畝糧稅的減免。

學校的教官自然是橫刀都的將士了,課程除了軍事內容以外,與雲中學院一樣,也設了國文、數學、外語三門課程。

不過,同樣的課程,教材的內容卻有些不一樣,比如國文,學院的偏重於經史、詩,學校則偏重於歷史,特別是軍史,以此為載體,教會學童讀書識字。

數學也一樣,學院是普通教材,而學校的則偏重於測繪、人數輜重的計算等,外語則完全一樣,會一些口語即可。

兩所學校的數學都推行阿拉伯數字,一開始有人還有些接受不了,問這歪歪扭扭的東西是何物,李晟基都用西域數字的說法遮掩過去了,最後乾脆給它起了個名字——雲中數字,最後大家感覺用起來很方便,也漸漸地忘記了它的來歷,還以為是學富五車的李大人首創的。

眼下加入學校還有一些臨近雲、朔兩州處月部、吐谷渾各部的部族孩童,其中就有處月部可汗李繼祖的兩個兒子,赫連部可汗赫連坤的一兒一女,白部可汗白思恭的小兒子,還有依附於處月部的薩葛部(慄特部的後裔)可汗米呈祥的一兒一女。

對於兩所學校,李晟基可是費了很大的功夫,不禁為學院提供了良好的食宿環境,修建了操場,對於教員的待遇也是令人咋舌。

軍校的教員自然納入軍事編制,李晟基親任校長並親自教授數學,歐陽浩是副校長並親自教授國文,其他的教員也多為老橫刀都山字營的將士,凡是擔任教員的全部按照以前級別薪餉的雙倍發放。

至於學院那邊,普通教員也是按照縣令的薪餉發放,一時三州想在兩所學校做教員的趨之若鶩,不過李晟基的條件也很高,最後除了國文一門,其他的教員還是橫刀都的退役將士佔了絕大多數。

從草原回到雲州之後,李晟基又將軍政方面做了一些調整。

軍事方面,正式將郭威所轄第四、第六、第七、第十一都六千人整編為朔州旅,郭威為都指揮使,惲懷楚為都虞侯。

秋悲風所轄第一、第二、第八都四千五百人整編為蔚州旅,秋悲風為都指揮使,談謙為都虞侯。

劉承威所轄第五、第十二都三千人為雲州旅,劉承威為都指揮使兼都虞候。

李承基所轄第三、第十三、第十四都四千五百人為近衛第一旅,李承基為都指揮使兼都虞候,駐大同東北角。

李承訓轄第九、第十都三千人為近衛第二旅,李承訓為都指揮使兼都虞候,崔橫為副都虞侯,駐大同西南角、定北城。

李繼基所轄五千人的強弩都改稱強弩旅,李繼基為都指揮使

《漠唐國際酒店》 第一百一十二章 學校與軍政(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