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一百三十一章 遷徙 (第1/2頁)

龍吟森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清泰六年秋,青山草原。

緊靠著東津城的薩葛部上下約五千餘人、眾多牛羊馬匹浩浩蕩蕩開到了東津城附近。

米呈祥走在最後面,他的兩個兒子米勁風、米勁帆一左一右跟著。

快到城門口時,米呈祥突然扭轉馬頭向回跑,米勁風、米勁風以及一干親衛趕緊跟著。

米呈祥策馬跑上一個小山包,遠處的草原在此處一覽無餘,看著那處薩葛部棲息了幾十年的草原,米呈祥雙眼有些模糊了,喉嚨也有些哽咽。

草原上也有一大隊騎兵正在警戒,只見這隊騎兵通體漆黑,馬匹高大威武——正是姚猛的黑甲騎。

宥州之戰後,李晟基將張思軌的一千党項騎兵也納入到黑甲騎的序列,不過他們的家屬仍然在勝州新城的北部草原居住。

這樣一來,姚猛的黑甲騎就有五千人了,戰馬也換了一批,雲州監的雜交大馬、藏才部的青驄馬共四千匹全部撥到黑甲騎,加上原有的一千大馬,現在黑雲旅的五千騎全部是高頭大馬,平均身高均在四尺五(一米三五)以上。

騎士全身魚鱗甲,甲重三十斤,馬匹除臀部、背部、腿部以外的身體都包裹著黑色的鎖子甲裡,馬甲重四十斤,加上騎士、武器的重量,一匹戰馬需要駝負超過兩百五十斤的重物,還需要快速奔跑,非身高力大的高頭大馬不可。

這批大馬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都釘了馬掌!

說起馬掌,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

以前李晟基沒注意到這一點,還以為馬蹄永遠不會磨損,由於他現在很少親自上陣廝殺,他的照夜玉獅子馬蹄磨損也不大,最多是由親衛修剪一下,不過前一段時間在勝州各地來回跑,用馬的時間就多了。

有一日,照夜玉獅子突然不走了,還一瘸一拐的,李晟基還以為它生病了或者腿部受傷了,最後仔細一檢查,結果卻發現它的一隻馬蹄開裂了。

李晟基問左右的人如何處理這種情況,一旁的人都說只能等它慢慢生長,等到合適的時候再修剪,還說幸虧沒有裂到深處,否則這匹馬就廢了。

這時李晟基猛然想到後世的馬匹都釘有“U”型的馬掌,一來防止馬蹄磨損,二來可以將馬蹄固定住,防止開裂。

沒想到此時的馬匹還沒有釘馬掌的習慣!

正好那幾天有一個甘州回鶻的商人到雲州採辦現在頗有名氣的“雲州鐵器”,他自己騎乘的馬匹就釘了馬掌,李晟基見了之後詢問了一些細節,便讓鐵坊的工匠用好鐵打造一批,用一些老馱馬試驗過後,現在已經在佑國軍、保國軍的騎兵大規模推廣了。

(作者按:關於馬掌在我國的記載,大概是五代前後。後晉天福三年,彰武節度判官高居誨出使于闐,從當時回鶻牙帳駐地甘州(今甘肅張掖)開始進入茫茫戈壁,放眼望去前方路面盡是砂石,非常難走,高居誨犯難了。這時甘州人傳授給他們一項技術,“教晉使者做馬蹄木澀,木澀四竅,馬蹄亦鑿四竅而綴之,駝蹄則包以犛皮乃可行”。“木澀”是當時北方民族對馬蹄鐵的通稱。由此可見,當時處於河西走廊的甘州回鶻已經掌握了給馬釘掌的技術,而此時的中原、契丹還沒有大規模推廣。)

姚猛見米呈祥眺望故土,依戀不捨之情昭然若揭,心裡也有些不忍,不過按照李晟基對米呈祥的承諾,宥州北面原拓跋部的草場就他一個部落在此放牧,附近又有鹽池,到那裡後保國軍不收取任何賦稅,只是在有戰事時,薩葛部才出動騎兵參與作戰,出戰時的糧草消耗全部由保國軍承擔,戰時還會發放軍服、武器,不過到戰後則收回。

如果需要馬匹,保國軍會按照合適的價格購買,一般是用食鹽、鐵器置換。

這些條件可比契丹國優惠多了,加上李晟基又擊敗了定難軍的李彝景,奪佔了宥州城,草場的安全還是有保障的。

再說了,宥州離甘州(武威)、西州(哈密)不遠,將來可方便地與兩州的回鶻人做生意,李承基還承諾這兩處的商路完全由他負責。

比較之下,在青山放牧,薩葛部無非是苟延殘喘而已。

想到這裡,米呈祥長舒了一口氣,為了族人的前途,還是依照燕王的意思辦吧。

一個部落的遷徙放到那個朝代都是一件大事,昭於史冊的都是血淚斑斑,遠的不提,就說唐末處月部從西州附近遷到青山一帶就付出了近半族人生命的代價。

所以,以防萬一,薩葛部都是晚上出動,先利用夜間分批撤到薩葛部與東津城之間的“真空”地帶,最後才一次性進入東津城附近

《漠唐國際酒店》 第一百三十一章 遷徙(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