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4部分 (第1/4頁)

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嗜殺嚴酷的遺傳,朱元璋當然不放心自己死後,還留下一幫戰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設法把那些舊臣殺掉,為子孫後代的江山永固鋪平道路。

湯和是少有的幾個得其善終的功臣,他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以七十歲的高齡而逝,追封為東甌王,諡襄武,可說是備極哀榮。人常說性格決定命運,湯和能善終,在朱元璋的手下苟活下來,和他低調、不貪權的性格有關,他讓老大放心,有一種安全感。《明史》裡說,湯和長大後,“身長七尺,倜儻多計略”,“沉敏多智數”。他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興麾下效力,應當說兩人的資格是一樣老的。而且朱元璋當和尚時,湯和捎信給朱元璋,建議他參加造反隊伍,湯和可說是朱元璋的引路人。後來朱元璋脫穎而出,逐漸成為首領,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將領看到朱元璋當老大,難免心裡不服氣,而湯和“長太祖三歲,獨奉約束甚謹,太祖甚悅之”。在關鍵時刻,他率先承認朱元璋的領導地位,這是何等的功勞,晚年又能主動交權,回家養老,能活到七十歲決不是偶然的。當然在和朱元璋的相處中,他並非沒有犯過錯誤,在朱稱帝前,和張士誠的對峙中,湯和鎮守常州,曾經有事請示朱元璋,沒有得到批准。鬱悶的他喝完酒後,口出怨言,說:“吾鎮此城,如坐屋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上司最忌諱的便是部下主動表功,強調自己的重要性,好像地球離開他就不轉了。因此朱元璋聽後十分生氣,江山平定大封功臣,故意降他一等,找個岔子只封他為侯,其他同等條件的人封為公的爵位。後來他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並向皇上作出誠懇而深刻的自我檢討,才被寬恕。進封為信國公的時候,皇帝還不忘他歷史上的錯誤,歷數他鎮守常州的過失,並將這段歷史鐫刻在鐵券上頒賜給湯和,讓他子孫後代牢牢記住,為人臣者別翹尾巴。——部屬的過失,往往成為上司的殺手鐧,時不時要拿出來敲打一下。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改封建制為郡縣制後,皇帝如何處置開國功臣,一直是道歷史性難題。周王室裂土封侯,這個問題好解決。因為將土地轉包給各位諸侯,諸侯在自己的封地中,可以稱孤道寡,自成體系,周天子並不干涉內政,天子作為諸侯們的共主,也就是維持名義上老大的地位,主持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接受諸侯定期的進貢,大多數時間內,政令不出王畿,稱霸的諸侯沒必要推翻天子的位置自己取而代之,這樣反而會惹火燒身。因此暴發戶楚子,自忖帶甲百萬,地廣兩千裡,便有問鼎中原的非分之想。被告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鼎之輕重,不可問也”。自討了個沒趣。這也是周朝國祚能有八百年之長的根本原因。始皇帝廢除諸侯,各地設流官治理,功臣們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獨立王國了,只能老老實實扛活,任皇帝驅使,這一下子,君臣之間就有天壤之別。皇帝當然要時時刻刻提防擁兵自重的大臣,不甘於人下來奪自己的那把龍椅,因此處置功臣才是成了一門高深的帝王術,而如何在皇權下活命也是臣下必須知曉的學問。從始皇帝橫掃六合開始,王翦就明白這個道理,帥兵出戰前,還向秦王要求得到田地或宅院的賞賜,手下的將士不明白,認為大元帥擁有如此的兵權,為什麼還要貪圖那樣的小利呢?王翦此舉是向秦王表白,他只求田問舍,沒有別的想法,秦王才放心讓他帥兵出戰。君臣這種演戲似的默契,在秦朝剛剛開始之時,所以王翦手下的將士不太明白,到了後來,皇權越來越重,對大臣的防範越來越縝密,大臣也越來越知趣了。趙匡胤被部下黃袍加身,一個殿前都指揮一下子做了皇帝。這皇位能否坐穩,他心裡是很擔心的,因為五代十國期間,帶兵的人政變是家常便飯,坐在龍椅上的人走馬燈一樣換來換去。他只得透過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了那些擁戴他登上皇位的老兄弟的兵權,厚賜他們讓他們好好養老。——如果說宋太祖還需要主動提醒大家,大家才交權。到了明朝初年,不用皇帝提醒,就有湯和這樣十分主動交出兵權的功臣。真是做臣子得越活越明白呀。

識相的老夥計湯和(2)

錢穆在《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分析宋代相權被分割後,用人之權,全不在宰相而歸於單列的考課院。“這是宋初皇室在一種自卑感的私心下,蓄意要減奪中書宰相職權而添設的。”

從秦漢到明清,我們幾乎可以看到一個趨勢:皇帝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多疑,對大臣們的防範越來越嚴密,大臣們為了避禍,表面上越來越恭順。劉邦建立漢代後,儘管自己出身卑微,但他尚有一種“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的自信,

《明朝太監與文臣》 第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