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1部分 (第1/4頁)

無組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去住,重新開始工作。

但是,他想到的一條出路是華盛頓和戰爭;另一條是好萊塢和電影。他選擇去華盛頓,希望得到委任;但是,44 歲的人沒有資格領到他想幹的軍事任務一一駕駛飛機參加戰鬥,能上法國則更好。忽然,好萊塢想起了他。早在1938 年10 月,福克納已打聽有無可能回好萊塢,當時沒有人邀請。他開始懷疑電影廠是否見他頭疼;1941 年5 月,一個年輕經紀人威廉·亨頓來信說,可以為他安排一份合同,福克納讓他具體打聽一下做什麼,隨即繼續寫他的《去吧,摩西》。一年後,華納兄弟公司突然對他表示興趣·福克納又驚又喜。

隨後幾個月,洽談尖銳複雜,喜悅之情消逝。原因很簡單:福克納在好萊塢有兩個經紀人,威廉·亨頓同福克納直接聯絡,另一個是負責處理哈羅德·奧柏的西岸事務的H ·N ·斯旺生。矛盾幾乎波及一切。斯旺生顯然是二人中較好的經紀人,同福克納的關係也比較正常。但是,先同華納公司接觸的是年輕果敢的亨頓。眼看斯旺生即將辦妥合同,亨頓不僅指控福克納“言而無信”,還恫脅要報復。福克納的第一個反應是“憤怒”,恨那人誣告恫脅。可是,又覺得他天真、失算、不老練,人還算老實。因此,取得斯旺生和奧柏的諒解後,婉言拒絕斯旺生的500 元週薪的合同而接受亨頓的300 元週薪。經常愁窮的人作出這一決定已屬讓步,豈知亨頓合約中的其他條件更加苛刻,福克納必須為華納公司工作7 年。

第八章注

(1) 克拉克·蓋博(1901~1960),美國電影演員。1934 年奧斯卡獎得主。

由於在1935 年的《叛艦喋血記》和1939 年的《飄》中的傑出表演而再度提名為奧斯卡獎候選人。

(2) 羅納·考爾曼(1891~1958),英國出生的美國電影演員。奧斯卡金像獎得主。

(3) 喬治·格什溫(1898~1937),科爾·波特(1893~1964),和伯納德·羅傑斯(1893~1968),均是美國作曲家。

(4) 達里爾·柴納克(1902~1979),好萊塢電影業巨頭。

(5) 沃爾特·惠特曼(1819~1892),美國詩人,《草葉集》作者。

(6)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重要著作《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的主人公,無人管束,但心地善良、正直無私,厭惡所謂文明和禮法。

第九章 黑暗時期前後(1942~1950)

1942 年7 月底,福克納來到好萊塢。不久,《晚郵報》採用了他的《上帝的屋頂板》,一篇講鄉下人和鄉下教會的喜劇性故事。這個訊息太好了:前一陣退稿太多,錢的問題太尖銳。他來加州時帶了一本帳冊,分門別類地記著債主的名字。由於“警察已跟蹤在後,隨時有被捕之虞”,他需要存些錢來還債。

此後幾年,他就是掙錢還債,沒有出書。直到6 年後才寫成又一部小說,7 年後才有一個短篇發表在重要雜誌上。他愁錢,想擺脫好萊塢不成,還為文思枯竭所苦。1932 年出版《八月之光》後第一次去好萊塢時,也掙扎過好幾個月,一事無成。1942 年開始的那場“枯竭”似乎根本不同。有關這一階段,我們知道幾點:他剛完成了一部真正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文思枯竭,於心不甘,反覆掙扎;留下終主的痕跡。其實,福克納努力工作了一輩子,很需要休息,也應該休息了。但他是個不可一日無工作的人,連嗜好也主要為了調劑生活節奏,換言之,這些嗜好雖能給他樂趣,但不是獨立的樂趣。

沒有了一上午工作的滿足,下午的太陽,樹林和馬都黯然失色。冷冷清清,很難從以前的嗜好中得到樂趣。回頭看,身後己有一長串書名,大多數已絕版。冷清姑且不說,他素來感興趣的是手頭的創作,不是已完成的創作。他是一個既重視過去、又不可一日無工作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感而發”的小說家:他的許多小說,時間上從《蚊群》到《去吧,摩西》,質量上從《標塔》到《喧譁與騷動》,都是他對遭遇或危機的反應;一生多半走在迫不得已而走的路上。小說的大結構都是發現、不是意願。在已成文的東西中,又有新的材料在等待他。一生中遭盡拒斥、挫折、失望、時運的突兀轉折、失戀和夭折,種種傷心事促使他寫作虛構小說。儘管有許多事使他煩心,大多數為了家庭、女人和金錢,他從來只求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和大塊的寫作時間。

《福克納哪幾本小說重要》 第3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