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1章 秦國的學院體系(2) (第1/2頁)

劉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法學院是秦國另一所重要的學府,它專注於法律法條的學習與運用、司法解釋、普法教育等學科。這所學院不僅培養了大量的法律專業人才,也為秦國的司法體系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援。作為秦國司法體系的支柱學院之一,法學院對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平正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除了上述學院外,秦國還有一個獨特的學院——內學堂。內學堂是專門為皇家子女設立的特殊學校,同時也是內宮中太監和宮女的學校。在這裡,學員們接受嚴格的禮儀和文化教育,為日後服務皇室做好準備。

值得一提的是,秦國的女性地位相對較高,但由於時代的侷限性,女子能夠進入縣學以上學院的機會寥寥無幾。大多數女子在完成蒙學學業後便不再繼續深造,而是選擇在家相夫教子。然而,這並不能掩蓋秦國在教育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對女性教育的重視。

內學堂本是專為皇家子女和太監、宮女設立的學府,但隨著時間推移,許多宦官人家的女兒也渴望繼續接受教育。於是,一些官眷們便向皇后求情,希望她們的女兒能夠進入內學堂陪伴公主讀書。漸漸地,這種情況變得普遍起來,形成了一種慣例。

對於這一變化,劉胥非常贊同。他深知一個有學識的母親對子女的成長有著何等重要的影響。此外,這些來自秦國權貴家庭的女孩們,也是未來諸皇子王妃的理想人選。透過與她們聯姻,可以為秦國的未來發展帶來更多的助力。

除了內學堂外,還有其他各種型別的學校,它們共同構成了秦國完整的教育體系。其中,軍事學院培養出了眾多傑出的將領,而其他學院則為秦國輸送了大量優秀的官員。

據統計,秦國百分之九十的官員和將領都畢業於各類學院,只有百分之十的人是透過皇帝直接提拔或地方推薦而來。

儘管秦國並未完全摒棄察舉制度,但已將其由主流的人才選拔方式轉變為輔助手段。那些透過察舉制度進入仕途的人,往往被視為“倖進之徒”,難以得到朝野主流的認可。

因此,在正常的官員晉升體系中,他們很難獲得提升,只能依賴皇帝的恩賜。這樣一來,察舉制度實際上成為了一種特殊的獎勵機制,而非主要的選才途徑。

除此之外,對於那些新獲得的俘虜和奴隸,還有那些地處邊疆、統治著眾多蠻夷的地區,特別是衛所,秦國特別設立了教化所來對他們進行漢化教育。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讓這些蠻夷儘快地融入到秦國的體系之中,從而減少彼此之間的溝通障礙。

與此同時,這也是一種磨滅這些蠻夷原有的習俗的有效方式。

教化所的教習大多由縣學和郡學中的那些未能被官府選中成為官吏,或者無法升入更高學府的貧困家庭子弟來擔任。

由於秦國需要大量計程車子進入到教習所,於是設立了支教獎勵制度。這些士子只要在教化所待滿一定的年限,並完成足夠的教化任務,就可以憑藉功績進入官府成為官吏。而擔任教習的這段時間也將被視為官府的工作年限,在晉升時享有優先選擇權。

在各級學校裡,老師們也有著屬於他們自己內部的體系劃分,其中最高階別的稱號被稱為大祭酒。這個尊貴的頭銜只有太學和武學的校長才能夠擁有,代表著學院中的最高地位。

接下來是祭酒,祭酒分為上中下三個級別。上祭酒通常是各個大學和講武堂的校長。而由於歷史原因,軍庠和東都大學的地位特殊,高於上祭酒,但又略低於大祭酒,因此被稱為“比大祭酒”。

中祭酒則是太學和武學學院的院長,其他學院的院長都屬於祭酒的級別。

教師們的職稱從高到低依次是博士、司業、學政、教授、助教、教習、教諭、學正、學錄、監學、講郎(即普通教師)。這些職稱不僅是對教師學術水平的認可,同時也是一種官職,具有相應的品級,並納入文官體系之中,其上一級管理機構是禮部。

大祭酒,從三品

比大祭酒,正四品

上祭酒,從四品

中祭酒,正五品

祭酒,從五品

博士,正六品,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

司業,從六品,相當於現在的副校長,管雜務,協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

學政,正七品,由朝廷委派到各州府主持大學招生考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

教授,從七品,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

助教、教習,正八品,協助博士和教授教授生徒。

《大漢西征在哪下》 第21章 秦國的學院體系(2)(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