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7章 退而織網 (第1/3頁)

我只想鏟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織網。”

至於這張網怎麼來的,早在兩個月前,熊大他們就發現了一處誘捕點附近,有一些類似麻的植物。熊大將這種植物帶回來給張洪看之後,憑藉著記憶,張洪認為很可能就是原始的麻。

這種植物葉子跟後世的黃麻差不多,高約兩米,平均有手指粗細,經過現場觀察,在確定這處麻地之後,便帶人來這裡,用石刀將麻從根部上面一點割下,一百多根捆成一起,用藤蔓或者麻捆好後,運到部落那邊,埋在了溪流下游,離營地大概一公里的一處池塘裡,漚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在確定去掉了麻中的一些澱粉和膠質後,稍微晾乾,張洪便帶著人把麻皮從麻桿上剝了下來。

剝下來的麻皮,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處理,再次清洗晾乾,透過手工分剝、接頭、捻搓等方式,把麻皮編成了一根根有粗有細的麻繩。

原本張洪是想著能不能仿照著後世抗戰片裡面,把那種手搖紡車給發明出來,但試了試,沒有金屬工具,沒有原材料,甚至自己都只記得一些照片,根本不知道相關的原理和結構,短時間是沒有辦法做出來這個紡車了。

而紡車最大的用處不是編麻繩,而是可以將麻纖維搓成一根根很細的麻線,用這些麻線,其實就可以用來製作麻布。

不過現在都沒有到時候,最主要的還是以獲得充足的食物為主要任務,要知道,就算是熊大他們不停地狩獵,這一段時間的收穫也不算很多。

好在經過十幾個夜晚的付出,張洪帶著族中的十幾個婦女,終於用一些原始的麻線,編成了十幾張網。

因為張洪的首要目的就是水中的魚,所以網眼並沒有留很大。在編織的過程中,需要先固定一段繩子,張洪在外面找了兩棵間距三十米左右的小樹,繩子的兩端綁在上面,拉直。這根繩子在網編成後,是屬於最外側的,可以當做是緯線,所以張洪用的稍微粗一些。

固定好緯線後,取出一根已經裁剪好的細一點的麻線,從中間對摺後,用打結的辦法將它固定在緯線上,之後每隔一段距離,大概5厘米左右,再固定一個這樣的麻線,稱為經線。

將30米長的距離按照這樣的辦法,打了有600根的經線,這個時候經線,從與緯線的打結處下來,自然分為兩根。然後相鄰節點的經線,互相再次打個簡單的結,距離多少就是網眼的大小。

經過這樣將第一層上相鄰的經線都打上結,然後再次往下打第二排,重複這樣打結的過程,直到第三排、第四排……在打結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網眼儘量保持一樣的大小,這樣編織出來的網,才不容易變形。

這一張網花費了張洪整整一天的時間,還包括幾個經常採集食物的婦女幫助,不然光是一層300多個結,就能讓張洪欲仙欲死。

做好的網長約30米,寬3米,網眼大小大概在5平方厘米左右,用這種網用來捕魚,只能捕捉到大一點的,稍微小一點的,都會從網眼中溜走。

這兩天,除了又編了幾張同樣寬度和長度的網,還額外做了幾張網眼更小但尺寸也小的網,被張洪佈置在河邊,用於捕撈一些小魚小蝦。

捕魚是個技術活,對於沒有捕過魚的張洪和熊部落,也擔心網的用法是否正確。出於穩妥起見,就乾脆學著後世的經驗,直接拉網將河流截斷,從上游驅趕魚群過來。

好在很快證明他記憶正確性的證據就來了,河岸兩邊負責拉網的人已經感覺到魚在網中奮力掙扎的動靜了,興奮地喊著從上游驅趕魚群回來的族人幫忙,張洪在河的這邊,感受到拉力越來越大,他知道要是再不收網,搞不好魚會把網給弄壞跑掉,於是急忙地將網纏在手臂上,帶著這邊的人涉水,把網給拖回到對面。

等到張洪上岸,網中的魚越來越多了,甚至能夠看到水面上不斷在遊動的大魚。

“收網!”張洪跟大家說道,“都使勁,一起往岸上拉!”

二十個人分為了兩隊,從漁網的兩邊用力,將漁網和網中的魚拉上了岸,網中的魚脫離了水面在胡亂地蹦著,張洪看了看了網中,這一網至少網到500多斤的魚,光是50厘米長的魚就有一大半。

部落裡的其他人從來沒見過這麼多的魚,不用張洪吩咐,所有人一起上前,把魚從網中取出,跟著張洪現學,把草編成的草繩從魚鰓處穿到一起,每個人身上揹著、肩膀上挎著、手中提著一條條還在掙扎的魚。

回到營地已是黃昏,早早得知訊息的族人讓整個營地都陷入了興奮之中,在張洪的烹飪下,眾人興高采烈地享受了

《史前部落電影在哪裡看》 第7章 退而織網(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