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43章 菱川行 (第1/1頁)

林二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天,秦剛回到家裡,黃小個就遞過來好幾份拜帖。自從他被授官之後,類似的拜帖也開始多起來了。 拜帖常用於有一定身份的人之間預約拜訪之用。拜帖上一般會寫明欲來拜訪的人名、身份,以及預約的時間與大致來意。這樣提前投遞後,對方同意見面的話,就會回以回帖。雙方如此便會有了規劃,還是比較科學的。 秦剛翻了翻,其中一份引起了他的注意,是當初曾救他一命的鄒神醫鄒放。對此他不敢怠慢,便立即書寫了回帖,讓黃小個趕緊送去,約定下午在家靜候。 當天下午,鄒放如約而至,秦剛聽聞通報,趕緊出門相迎,這也是他第一次親眼見到鄒放,之前診治時他都處於昏迷狀態。 只見鄒放身材瘦削但卻十分挺拔,頦下半長的鬍鬚雖略有花白,但一雙眼睛卻顯得異常地精神矍鑠。 看到秦剛出門相迎,鄒放連忙上前道:“見過秦承務,鄒放冒昧來訪,打擾了。” 秦剛趕緊上前行了個平禮道:“鄒神醫客氣了,先前救命之恩,一直未曾上門感謝,反倒是秦某失禮了!” 讓進大門,再引至客堂,雙方坐下看茶。 鄒放一拱手道:“前段時間,鄒某外出行醫,倒是錯過了高郵城中的一場醫學盛事。聽得杏林同行捎來的訊息,便馬不停蹄地趕回來。” 秦剛自接到鄒放的拜帖,便知道一定會是與牛痘一事有關。其實對此他也沒什麼好隱瞞的,自然就將當初在軍衙大堂上與眾位醫官們所講之話,再仔仔細細地對鄒放講解了一遍。 鄒放聽得又是點頭又是搖頭,甚是驚訝:“之前聽說秦承務自稱不通醫術,我原本是不信的。但是,今天當面一聽,倒也信了幾分。只是承務所講的‘格物致知’一說,卻是十分新鮮。在下學醫多年、行醫也有些歲月,這格物便應是這診治疑難雜症的各類醫術之技,而致知乃是左右人體陰陽平衡五行運轉之本理。所以《大學》才會有雲:致知在格物。承務郎的解釋是否弄反了?” 秦剛聽了後便笑了。 “格物致知”自從在《禮記·大學》裡提出來之後,並沒有作進一步的解釋與闡述。以至於後來人對它的理解,都是出自於漢代大儒鄭玄的註解:“先致知而後格物”,而這一註解也自此開始,影響了近千年的中國人的思想。 但是,它顯然是顛倒了格物與致知之間的因果關係,結果就讓太多的讀書人一昧地囿於書本之中,認為只有從書本里去“致知”,聖人言行中去“致知”,才會得到更好更正確的“格物”之法。 鄒放的理解也是出自於此,似乎是也影響了絕大多數的醫生,捧著《黃帝內經》、照著先師秘本,永遠遵循著陰陽五行之本理,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做成名醫。 “秦某斗膽試問神醫:扁鵲首創切脈診,華佗發明麻沸散,醫聖六經治傷寒,藥王編纂千金方。這些歷代神醫,之所以史上留下青名,是致知使然?亦或格物使然?” 鄒放隨口答道:“自然是致知使然!” “致何知焉?” “醫者當以黃帝為祖,藥者當以神農為本。” “秦剛再問:黃帝著內經,神農嘗百草。又是致何處之知?” “這……” 所以,如果一定要說是先致知、而後以格物,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如果溯源到頭之後,這“致知”便找不到依據了。 所以秦剛便乘勝追擊:“天道之真理,蘊於世間萬物之中。黃帝命岐伯觀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執行生存之道,乃成《黃帝內經》,所以是先格天下之物,後致內經之知。神農氏以身犯險,親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而體察百草寒、溫、平、熱的不同藥性。這是格百草之物,後致藥性之知也。” 鄒放聽後,不由地沉默了半晌。 事實上,秦剛方才所說的話並未有什麼過於驚世駭俗的內容,甚至都說中了他在多年的學醫及行醫過程中所最真切的體會: 人們之所以尊稱他為“鄒神醫”,並非因為他單純地讀過某一本醫書秘籍,又並非是簡單地師承某個名醫,而是因為他在幾十年裡看過了無數的病人,經手過了大量的疑難雜症,再加上專業的分析、研究、思考以及理解後的沉澱。 而這些經歷,分明就是他在醫學實踐過程中的一次次格物,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格物的經驗,他才有可能真正在領悟並學會了先人致知的結果。所以,格物才是之後致知的前提條件。 只是,這種感受,從未能夠衝破對於“致知於醫理而以格醫術”這樣的傳統解釋,是因為他從來也不敢對於漢儒鄭玄的言論產生過任何質疑的念頭。 而今天,在秦剛的一語道破之下,鄒放不由地地自語道:“先格物,再致知。格天下之萬事萬物,察世間之醫學真理,於是知識以得,醫道以明……” 鄒放的神情忽而為迷茫、忽而警覺,右手舉在胸前,不住地顫抖,許久之後,如夢初醒一般地起身離座,對著秦剛便是一揖長拜首: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大宋之風流才》 第43章 菱川行(第1/1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