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無類 (癸) (第1/2頁)
梅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一趟四川之行,比常嗣庭想象的要危險得多。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話一點不假。出發時他的同伴有七八個,一路坐船逆流而上,到了淺灘暗礁密佈的地方,還要下船徒步而行,走到水流平緩的碼頭,重新僱船再走。
特別是過了瞿塘峽之後,在船上和陸地交替行動的次數大大增加,常嗣庭不堪這樣的折騰,索性放棄行船,選擇走艱險曲折的陸路。很快,陰雨不斷的日子到來,道路更加的泥濘難行,常常要找個鎮子住下,天天望著綿綿的細雨,等著天晴。
同行的友人多是些文人墨客,既受不了道路艱險,更受不了這樣無聊的等待,紛紛藉故回返,很快就只剩了常嗣庭和他的僕人兩個。這時,常嗣庭內心也有過猶豫,但一想到驗證臨安老漢的話,東來寺是唯一的線索,強烈的好奇心又讓他再次的堅持下去。
西南的梅雨綿長,基本上走個一兩天就要停上三四天,路過的鎮縣多了,無聊時只有找客棧的掌櫃夥計,飯鋪的食客路人閒談解悶。這一聊,不但瞭解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更讓常嗣庭有了新的收穫。
在川東一帶,由於交通閉塞,商品主要透過水路運輸,陸路的旅人稀少。但這種閉塞,也讓這裡少有兵禍,再加上民風淳樸,盜匪都很少,鄉民們幾乎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也因為這個原因,躲避中原戰亂後遷而來的百姓很多,其中還不乏大戶望族,隱於林泉之下的名士,修真煉丹的道人。
在這裡,也許是缺醫少藥的原因,巫教盛行。每個地方的巫教各有不同,敬奉的神靈也是千奇百怪,但大多數都是當地巴人傳承下來的原始圖騰和道教神靈的結合,其中據說最靈驗的是天官道。只是常嗣庭路經看到的天官道的廟宇都很破敗,沒什麼香火,不知是個什麼原因。
但在當地人對天官道的描述中,都提到了那些道中高人有一個神奇的本領,就是御風而行。據說,有這個道術的人,可一夜之間飛行千里,道術高的,還可以在背上背個人,絲毫不受影響。
常嗣庭意識到這很可能是黑衣人的來源,詳細一問,卻發現流傳的故事很多,但天官道的本事竟然幾乎沒人親眼看到過。他也曾走訪了幾座破敗的天官道道觀,可看裡面的道人並不像什麼得道之士,問起御風而行的道法,都信誓旦旦的說確有其事,只是這道法並不是隨時都可以施展,需要特定的吉時,要開壇作法之後才行,當然了,不捐些香火,也是開不了壇的。
就是想學這獨門秘術也不是不可能,捐資修廟,錢出的夠了,有高人指點,練上個三年五載便有小成,可做到翻山越嶺如履平地,但要做到御風而行,沒個二三十年的修煉是不成的,而且還有自身的悟性和特殊的機緣方可。
聽了道士的說法,常嗣庭已覺得他們與江湖騙子無異,自身恐怕並無什麼真本事,吃飯全憑一張嘴。而且,按臨安老漢和張醫生的說法,兩個黑衣人都很年輕,二十歲出頭,怎麼可能修煉上幾十年?
再挖不出什麼有用的線索,常嗣庭也只有怏怏的離開。
這一路常嗣庭走了大半年,入秋時才到了眉州。在眉州一打聽,還真有個東來寺,就在縣城東三里的靈境山上,而且名氣頗大,香火極盛。
常嗣庭連忙趕到東來寺,這寺廟建在半山之上,規模宏大,而且在不久前剛剛修葺過,很有些氣象。寺門口有兩株千年銀杏,每株都要三四個人才能合抱。常嗣庭忽然記起,那次去臨安老漢家,那老漢曾描述過東來寺的壯觀,還特地提起過門口這兩棵巨樹。
常嗣庭站在大樹前陷入了久久的沉思。老漢自己不到東來寺,又如何知道廟門前的兩棵大樹?而老漢腿有殘疾,又怎麼可能跑到眉州來?自己從江陵來一趟眉州,都用了大半年的時間,那老漢怎麼可能三四天的時間跑一個來回?難道黑衣人御風而行的事是真的?
常嗣庭正在廟門前發呆時,恰好一位老僧從廟裡出來,見他若有所思的模樣,也是心下好奇,就問他既然前來拜偈,何不入廟一敘?
原來這老僧正是東來寺的主持了正大師。常嗣庭心頭一喜,連忙問了正幾個月前可否有個半癱的老漢遠道來過,還在寺中住過幾天?
了正搖了搖頭,肯定的說並不曾來過這麼一個人。了正的回答大大出乎了常嗣庭的意料,如果老漢從未來過,那他又是如何知道東來寺中的情況?不太可能是黑衣人告訴老漢的,常嗣庭不相信老漢會是一個說謊的人。
了正看了看常嗣庭困惑的神情,便請他進到廟中,泡上禪茶,詳細問了他困惑的前因後果。
常嗣庭此時正是困
《院上鎮峴沽社群合村並居》 第四百零九章 無類 (癸)(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