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十一、窮理盡性 (第1/4頁)

明空如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於理有未窮,故其知又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於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對於“格物致知”,之前在“物格而後知至”的分享中,對於如何格物致知以及觀心悟心、悟明自心自性已經進行了非常詳細的分享。所以對於今天這段內容,我們選擇從另外一個角度來體悟它。

先補充說明一點,就是我們分享所使用的《大學》的文字,使用的是朱熹修訂的《大學》。這個版本並不是最早的《大學》的原文,《大學》的原文與朱熹修訂的版本之間有一定的差異,比如說今天分享的這一段內容在《大學》的原文中是沒有的,這段內容是朱熹在修訂的時候增補的。

為什麼要增補這一段內容呢?是因為在《大學》的原文中,對於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有詳細的闡述。而對“格物、致知”這部分卻沒有進行詳細的闡述。所以朱熹在註解修訂《大學》的時候,就增補了這一段內容,專門來闡述格物致知。《大學》的這兩個版本各有其優點,也各有其不足,學者對此也存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大家想了解《大學》的原文,也就是最早在《小戴禮記》中的版本,可以在網上搜尋瞭解一下。同時,對於《大學》原文的講解,特別推薦南懷瑾老師的《大學原本微言》,這本書的內容之前在清涼閱讀公眾號上連載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瞭解一下。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也就是說要獲得真知,達到對真理的透徹了悟,與道合一,那麼就需要深入地“即物而窮其理”。即物的這個物,它可以是任何一種現象,可以是我們遇到的任何一件事,接觸的任何一個事物,同時它更重要的指的是我們自己的生命,其最核心的“物”更在於我們生命的主體性,也就是我們的“心”。在我們的心中,最重要的又是我們心的本體、本性。即物而窮其理,即是格物致知,即是將我們自心的本體、本性徹底地體認清楚,體悟清楚。這就需要以我們自己的內心為觀照、體悟的物件進行深入的體察和體悟。

窮其理,理,最早的本意是指玉上面的紋路。這個理是個玉字旁,理,就是玉石上的紋理。玉上面的紋理究竟是怎麼樣的?將它徹底的弄清楚,然後才能下手雕琢。後來就把它引申為事物的本質、本性、規律,然後又延伸到對“道”的本質、本性、規律的認識,被稱為道理。窮其理,即是對道的本質、本性、規律等獲得了最究竟透徹的認識,再沒有任何疑惑。

“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本自具足靈明之知,靈明之知,其實就是在佛教中所說的能知能覺的覺性,也被稱為佛性。從本體的角度,在佛教中也被稱為空性,空而靈明、靈明而空之性。

“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天下之物,這個“物”即是現象。不管是客觀現象還是主觀現象,是物質現象還是精神現象,最終都體現為現象。所有一切現象莫不有理,也就是說所有的現象都有它的表象和本質,都有它的一般性質和究竟本性,以及生住異滅的規律。

“唯於理有未窮,故其知又不盡也”,當我們對於一切事物和現象的性質、規律,沒有徹底搞明白的時候,那麼這個時候“其知又不盡”,認知是沒有窮盡的,因為還沒有徹底的搞明白。這個時候還有一部分是未知,人類對未知的認識是促進科學和認識本身進步的動力。

“其知又不盡”,這裡的知,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去體悟,其一代表對現象的認識和體悟,對其性質、本質和規律的認識,體現為知識;其二代表對我們自身能知之心和能知之性的認識,同樣有“理有未窮,故其知又不盡”的狀況。

這兩個方面是相互影響的,當我們對於自心的本質、本性沒有了悟清楚的時候,我們對於客觀現象的認知就無法徹底的搞明白。這也是為什麼科學永遠沒有盡頭的原因。科學的探索、研究、認知、發現,永遠沒有盡頭。

為什麼永遠沒有盡頭?因為科學家的眼光永遠放在客觀物件上。而當將所有研究的目光集中在客觀物件上的時候,由於對於認知者本身沒有徹底認清楚,沒有徹底的體悟清楚研究明白的時候,對於客觀現象的認知就會受到“主體不明”的限制。對主體性的認知有了全面透徹的全新體悟之後,對客觀現象的認知也

《明空空》 十一、窮理盡性(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