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安邦在德不在險 (第1/4頁)
參見大總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心情激盪的來在汴梁城前,李小魚他們每個人的都心情都很激動,充滿了期待。
因為這就是汴梁城了啊,是整個古代最繁榮的城市之一,遠超之前什麼盛唐的長安城洛陽城。
不說別的,光是人口就是碾壓式的超越,因為唐代的長安城最繁華時人口也只不過剛剛接近百萬萬,而汴梁城卻早已突破了百萬,足足達到了一百五十多萬,這是不可想象的。
要知道在古代這樣一個小農經濟時代,想要供養一個人口如此龐大的城市,真的困難至極,不是什麼簡單的事情。
也由此可以說明,汴梁城的繁榮程度,以及此時的宋朝到底有多昌盛。
雖然軍隊的戰鬥力是弱了一點,但是,不可否認它經濟上面的成功,至少在古代的封建王朝中,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遠遠的,甚至都還沒到城前,李小魚他們就是看到,一座巨大的城池是橫亙在了前方,這是一座雄偉的巨城,外城方園足有四十餘里,高達十多丈,連護城河都有三十多米寬,令人震撼,有著一種大氣磅礴的感覺。
而且護城河的兩岸遍種楊柳,“粉牆朱戶”,不過卻禁止行人往來行走。
城牆除四正門留有寬闊的御道外,東城西城北城還設有各種城門水門,皆有重兵把守。
因為汴梁城內運河發達,幾乎可以說是一座水城,用東方威尼斯來形容也絕不為過。
畢竟想要供養這樣一座繁華巨大的城市,靠陸運是不可能的,全靠漕運,將整個天下的物質都透過發達的水系調運過來,才能維持汴梁城的正常運轉。
不過說了這麼多汴梁城的好處,它也並不是十全十美的,相反,還有十分大的弊端,甚至這個弊端,就是導致了北宋亡國的誘因之一。
那就是汴梁城雖然水系發達,將全國各地都透過漕運連線起來,但是,它卻是處在平原地帶,根本無險可守,因此,在當初確定汴梁城為都城時,還經受過一番很大的波折呢。
因為在最開始的公元960年,太祖皇帝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後,汴梁其實並不是建都的首選。
太祖皇帝趙匡胤就是考慮到汴梁城“形勢渙散,防維為難”,於是曾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
可這一句話,卻遭到了群臣的激烈反對,特別是晉王趙光義,都是力阻遷都,導致遷都計劃擱淺,不然,說不得後世的北宋又是另一番景象。
要知道這自古以來,作為王朝的統治者在選擇都城方面,都是根據軍事、經濟、地理位置這三個方面的條件來權衡考慮的。
首先,在軍事上要求都城所在地既能制內,又利於御外。
其二,經濟上也要求都城附近的地區經濟發達,能基本解決都城的物質需要,只需少量從別處供給。
其三是地理位置上要求都城位於王朝管轄範圍的中心地區,或有通暢的水陸交通線路通向四面八方。
汴梁建都的主要優勢是居“天下之要會”,汴水河渠連線江淮等地,經濟富庶,供給方便。
可缺點便是軍事上無險可守,難以御外,必須常駐數十萬大軍以代替山河之險。
太祖皇帝趙匡胤就考慮得比較全面,比群臣和趙光義更有眼光,他認為如果繼續以汴梁城為都城的話,“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結果不幸被他給言中了。
要知道汴梁位於黃河中游的南岸,地處中原和華北大平原的西部邊緣。
它北據燕趙,南通江淮,西峙嵩嶽,東接青齊,河流在這裡作放射狀向南北分流,可開鑿運河,連線南北河流。
就地理環境而言,不算優渥,因為它雖有運河之便,卻沒有龍盤虎踞的地勢,比如金陵,比如長安。
金陵有安慶,只要守住了安慶,金陵便萬無一失,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剿滅太平天國時,只是攻破了安慶,便站在城牆上大呼,賊破矣。
意思就是安慶攻破了,金陵幾乎無險可守,必可順勢取下,後面的結局也果不其然。
長安就更不用說了,有潼關天險,不攻破潼關,想取長安無異於痴人說夢。
可汴梁卻偏偏就是這樣一個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地方,而它之所以被統治者看中,就在於它處在四通八達的“天下之衝”,交通方便,經濟富庶,有利於“居中御遠”。
這一點只能說是有利有弊,早在戰國後期,縱橫家張儀就曾對建都在此的魏哀王說。
“魏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輳,無有名山大川之限。”
《買宋plus dmi都贈送什麼》 第139章 安邦在德不在險(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