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部分 (第1/4頁)

丟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編造這一神話的皇帝恐怕要數漢高祖劉邦了。據說劉邦是其母親與天龍交合所生。後來高祖起義反秦,在路途曾斬殺一條白蛇。一位老太太哭著說:我的兒子是天上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斬殺了。因此劉邦當皇帝是承受天命,君權神授,誰敢不服從,就是違背天命。此後的開國君主大都要製造出類似的神話,樹立自己的權威。武則天為了登上皇帝的寶座,也借用佛教為自己大樹權威。在她還是皇后時,就曾用自己的脂粉錢在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內修建了一座盧舍那佛,該佛像就是以她為模特兒的。690年,在她的授意下,僧法明等10人偽造了一部《大雲經》,共四卷,說武則天是彌勒佛轉生,當取代李唐皇帝為天子。武則天向天下頒佈《大雲經》,下令所有的州郡都建大雲寺。緊接而來的,便是唐睿宗等6萬餘人上表請改國號。武則天經過一番推辭,最後表示“順從民意”,宣佈改唐為周,定稱號為聖神皇帝。

古代帝王在鼓吹“君權神授”的神話中,“五德終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理論。“五德終始”的理論是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首先提出來的。上古時期,人們從宇宙的物質中抽象出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叫“五行”。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這五種元素演變而來。五行具有兩種性質:五行相剋和五行相生,五行相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鄒衍把這種早期的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物質觀引入到人類社會的發展中,認為每個王朝代表五行中的一行,後來的王朝取代前一個王朝是按照五行相剋的規律發展的,如夏屬於木德,商滅夏,商就為金德;周滅商,周就為火德;後來取代周的新王朝必為水德。這一理論在當時非常流行。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即根據鄒衍的這一理論,認為自己屬於水德,所以一切法律制度都按水德的性質來安排。西漢建立後,在五德的屬性上曾經過多次改變,漢武帝最後確定為水德。王莽是透過禪讓的方式取代漢朝的,所以他對五德的理論進行了修改,把五德相剋改為五德相生,並重新安排了歷代王朝的德性。按照這一排定,王莽新朝屬於土德。劉秀重建漢朝後,把本朝定位為火德。此後每個王朝建立之初,天上每每都要顯現出一些與新的五德相符合的祥瑞,證明這個王朝的建立乃是天命所歸。新王朝便據此確定自己的五德屬性,並制定出一整套與五德屬性相符合的制度。

在古代帝王的統治術中,有一種名為“無為而治”的權術,主要表現為深藏不露、詭詐多變。這就是道家和法家所極力稱道的帝王南面君人之術。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政治哲學,主要是說統治者應儘量剋制慾望,不要勞民擾民,對政事少干預,順其自然,垂拱而治,這樣做就會收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使社會得到大治。後來,他們進一步把這一原則用在君臣關係方面,於是便發展成一套頗具特色的帝王權術學。我國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指出:“‘無為而無不為’、‘後其身而身先’,此乃完全在人事利害得失上著眼,完全在應付權謀上打算也。”錢穆:《莊老通辨》卷中《道家政治思想考》。馬來西亞大學的鄭良樹先生也認為“無不為”是權謀之術。不過他進一步指出:“大概《韓非子》在解釋《老子》、利用《老子》之際,於老子‘無為’思想別有會心的瞭解,乃創立‘人君無為,臣下無不為’的政治法術。後人不察,竟以此權謀法術加在老子樸素的哲學上。”鄭良樹:《論帛書本老子》,《竹簡帛書論文集》。

這一帝王權術的內容,首先是指君主不要親自處理政務,而是指揮臣下幹一切事情,使自己處在虛靜無為的地位,垂拱而治。君主逞能恃才,事必躬親,其實並不表明君主的聰明,反倒表現出君主的無本事和低能。法家認為,如果人君親自處理一切政務,這是代臣下蒙勞負任,而臣下反而無所事事,享受安逸。這樣,君主就把自己降到臣下的地位了。另外,君主處處爭先逞能,容易把自己的一切長短優劣都暴露給臣下,而使君主失去主動權,處於被動的尷尬地位。君主的職責是用臣,而不是代臣下辦事。君主如果能夠像漢高祖那樣善於用將,善於任用和指揮天下最有才智的人為其盡力,這才是最高明的統治藝術。韓非說:明君在上行無為之道,群臣在下則竦懼而不敢為非。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思慮,而君主因之以斷事,故君之智慧無窮;使賢者貢獻才能,君主因而任之,故君之才能無窮;辦事有功則君主受賢名,有過則臣下承擔罪責,故君之聲譽無窮。如此,君主雖不賢,可為賢者之師;君主雖不智,可為智者之準則。能使臣任其

《古代封建100種權術》 第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