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4頁)
夢幻天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億港元、0。42億港元、0。6億港元、0。84億港元 的速度穩步遞增。 招商局收購友聯,與中信收購嘉華一樣,大獲成功。 僑資越海 僑資來港設立銀行,始於本世紀的頭10年。至60年代港府限制外資銀 行前,僑資銀行約佔香港華資銀行的1/3強。由於來港多年,人們把這類銀 行當作香港華資銀行。 80年代是僑資銀行來港開拓業務的新熱潮。收購與參股是它們開拓的有 效途徑。大獲成功者,數大馬的郭氏家族與印尼的林氏家族。 郭令燦所控的國浩集團全資擁有道亨,在海託震盪後,國浩後先購得兩 間問題銀行恆隆與海託,跨入華資大銀行之列。 林氏家族亦是香港銀行危機的大贏家,鋒頭之勁,與郭氏家族不相伯仲。 林紹良也是福建人,1938年赴印已謀生。在蘇哈托還是一名普通軍官時,林 氏與他就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友誼,蘇哈托在60年代任印尼總統後,印尼曾掀
… 頁面 93…
起徘華浪潮,林氏一家不僅安然無事,家族事業還獲得驚人的發展。林紹良 為印尼首富,在美國《福布斯》雜誌的1994年世界華人富豪榜上,林紹良排 第5位,資產62。4億美元(注:第1至第4為香港郭炳湘、大馬郭鶴年、香 港李嘉誠、泰國黃子明)。 林氏商業帝國由林氏集團、三林集團與第一太平集團組成。其中第一太 平集團以香港為基地,主管中國香港、內地、臺灣等地的業務。林氏家族還 是金融業的老行尊,家族佔有69%股權的中央亞細亞銀行,是印尼最大的私 營商業銀行,1993年該行總資產為73億美元。 第一太平實業,是第一太平集團中的高岸銀行與金融業務的控股公司, 卻一直想在香港物色一間本地銀行,一直沒有適當的機會。 1986年,康年銀行發生問題而成為問題銀行。康年為台山籍的李炳超家 族所控有,規模小(只有4家分行),作風老派。80年代世界航運低潮,因 一筆船務貸款無法收回而變成壞帳。康年不得不大幅撇帳,使實收資本及儲 備金由2。6億港元減至1。3億港元。1985年康年虧損0。97億港元,致使這 家小型銀行面臨滅頂之災。 摩年為擺脫遭清盤的厄運,先後與深圳的中資公司、香港的鵬盛公司商 談注資協議。斜刺裡殺出程咬金,第一太平實業“橫刀奪愛”,令康年拋棄 前者,同意第一太平實業1。5億港元的出價,將把全部已發行的股份售於對 方。 好事多磨,港府於1986年9月8日,突然宣佈接管康年銀行,將動用外 匯基金,由渣打銀行協助銀監專員管理康年。銀監專員稱,有數間銀行有意 收購康年,只是價錢未談妥。 這次港府接管康年非常短暫,10月10日,港府及渣打選定第一太平實 業為收購方,從14日起接管,到1987年1月15日完成收購。這次收購,由 康年及第一太平實業“戀愛”,最後到港府辦理“婚姻登記”。李氏家族把 康年嫁予林氏家族。 康年改名為第一太平銀行。 有林氏家族強大的實力作後援,第一太平銀行於完成收購的當年就扭虧 為盈,發展迅速。 1988年10月,第一太平銀行購得國銀亞洲(母公司在盧森堡)50。01% 股權,控制了國銀亞洲;再透過國銀亞洲控得其佔有 73%股權的遠東銀行。 遠東的創始人為滬商邱德根,幾經變故,邱氏在遠東擁有的權益銳減——這 不是個人的力量所能挽回來,家族性的小銀行大都是這種命運。 第一太平銀行集團在香港擁有與控有3間銀行,成為香港華資銀行的小 巨人。1990年,資產總值達105。31億港元,盈利0。47億港元,其後盈利以 50%以上的幅度增長。 80年代的銀行危機,香港註冊的華資銀行幾乎全軍盡沒。27間華資銀 行,或易幟,或接受外資大銀行參股。只剩下永隆等三四家保持完全獨立。 永隆銀行為伍宜孫家族擁有,作風一貫穩健。華資銀行紛紛落馬,永隆愈加 謹小慎微,存貸比率一直維持在40%以下。風險小,盈利亦小。就這一點, 註定永隆難成大氣候。 80年代,香港金融業大分化、大組合,充分暴露出家族性、小型化銀行 的弱點,亦是優勝劣汰競爭規律的無情體現。 這對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來說,無疑又是一件好事。
… 頁面 94…
第七十章 購物天
《香港商戰風雲錄激盪的百年史》 第1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