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5部分 (第1/4頁)

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廷銘頌:“山岩古寨插雲間,吳楚東南第一關”。大別山海拔900米以下為北亞熱帶季風型氣候,溫暖潮溼,降雨豐富,海拔900米以上涼溼,多霧,亞熱帶植物種類減少。大別山有珍禽異獸,地方誌載,元明以前,羅田等縣是以山雉為歲貢的,歷史的惟一標準進貢朝廷的東西就是好東西。

吃山雉的方法確乎多多,油炸、紅燒、清燉、臘制等等,但蘇東坡的北宋時期,是既沒有今天的精細碘鹽,也沒有味精雞精的,惟追求事物的本質。因此,山雉脯汆湯就是非常之鮮美與純粹的湯了。捕半斤至一斤重的青年山雉,殺畢去毛,削其胸脯的肉切細絲,拌一點蛋清抓勻了,復加芡粉抓勻,此時的山雉肉是一種半透明的肉色,粉嫩而嬌柔的。用清晨井水一缽,煮沸,投入薑絲、蔥白、白胡椒、冬筍片若干,海鹽數粒,水再度沸騰以後,投入拌好的山雉脯肉絲,即用竹筷緩緩攪動,待肉絲熟透迅即起鍋。

山雉脯肉絲汆湯,湯呈乳色,喝湯時要特別注意,湯表層上有一層黃亮的雉油,因此是不冒汽的(所有的雞湯也是不冒汽的),巨燙,不慎急喝,會燙起滿嘴大泡。乳色的湯表層有一層金色的油,勺舀起輕吹數次,悠然喝下,是一種充滿晨露的清甜的山雉湯的感覺,清新的山野的氣息,寬厚而質醇的山禽品質,再吃肉絲,肉絲是鮮嫩芳香,入口即化。如是湯上擱數片香蘄葉子,它又增加一味青蔥的春意。

東坡山雉湯已傳遍鄂東南地區,至今仍是一味傳統好湯,黃州有食家認為,炸山雉塊砂鍋旺火燉湯才是東坡春野雞肉的做法(野雞即為山雉),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而東坡山雉湯的鮮美是無可代替了。

第四部分 東坡山雉湯

第42節 吃在夷陵

九月的時候,夷陵的桂花開了,西陵峽的風就香香的,一輪月亮從峽口升起,瀰漫桂香的清輝灑滿峽江。坐在夷陵二江壩上,壩下江輪碾碎水月溯流航行,間或拉響汽笛,高一聲,低一聲,拂著九月的涼爽擦面而來,那一江碎月就浮托浪語絮絮叨叨。

汽笛聲落,鍋中的湯沸騰起來。水煮江鰱,有紅油一層,佐有藕片薄薄的一圓,滾沸的湯汁惟辣,較之川味少了麻,是為夷陵的風格,原汁、鹹鮮、偏辣,吃將起來,江鰱肉質細膩、鮮嫩、肥厚,池塘魚類的小味道蕩然不存。吃江鰱,刺也是不多的,配一盤切得精細的青蘿蔔苗,爽口,清除口腔之鹹辣再繼續革命,杯中則有枝江大麴侍候,悠然江風徐徐長吹,九月的感覺就被拉長、拉長,如峽江蜿蜒曲折又浩浩蕩蕩。在座四位皆性情中人,畫家依雲及其堂弟,攝影家協會徐主席、肖秘書長,不勝酒力然菜力是可以的。頻江的露天席,對面三峽賓館的燈光隱約地勾勒食者的面龐,一邊吃一邊聽他們講述峽江,那是夢一樣的峽江,石頭,水流,人和歲月。

夷陵就是宜昌。春秋戰國時期為楚西塞,西漢初年置縣,名夷陵縣,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府名宜昌。宜昌西接三峽,溯流達巴蜀,順流抵寧滬,“上控巴蜀,下引荊襄”,是為“三峽門戶”,長江中、上游分界處。現宜昌市總面積21084平方公里,人口389萬,靜鬧皆宜。我就想,在以往的時間裡,三峽水險,行船艱難,上水船到了這裡,就在西陵峽口的灘邊休息、養憩,喝些酒,吃些美食,養足了力氣就好上三峽,且此一去生死亦不知曉,豪吃是必須的。從三峽上游下來的船,安全渡過天險三峽,人與船既無羔,誰又不在開闊的灘邊駐下,吃喝一二天而扯帆東進呢?前面是水緩流平的長江中下游了。

在西陵峽口吃水煮江鰱,略有些憾的事情是兩岸都沒有了猿聲,沒有猿聲的歲月就有一些空曠,現又是要水漫白帝城了,見鬼的豐都城,就交與了水中生物以及水鬼們去居住和治理罷。吃罷水煮江鰱,二日去陶珠路吃紅燒肥腸。陶珠路是夷陵之美食街,在人氣最足的關媽餐館找到一個席位。與依雲及令尊大人一道去的,徐先生軍人出身,其有軍人的爽直姿態,無市民之菸酒耆好。吃燉藕湯、紅燒肥腸、泡椒牛肉絲和乾煸四季豆。就發現,夷陵人之善吃肥腸,桌桌皆上,油紅髮亮,濃香四溢,人家依雲已是多年奔走海外,卻也是不能忘卻。此肥腸經歷猛燉,再又是紅油烈煮,肥厚鮮嫩,脆富彈性,回味綿長,可細嚼亦可猛吞的。食間,徐先生說,這肥腸洗得好乾淨喲!就讓我想起在地質隊的年月,那時候常吃略帶一點糠的肥腸,歲月悠悠,如一泓細流淌過人生的渠道。

夷陵現在是宜昌的一個區,行政機構的增減不會改變一方人生的口味,我又發現

《美食最好吃的是哪個省份》 第1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