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09章 佛道之爭 (第1/3頁)

君子以懿文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309章

佛道之爭

日落月又升,斗轉星又移。

轉眼間,到達了第三日,第二場辯論正式開始,同一個地點,同一位挑戰者,只是迎戰者變了。

由張常守變為了與法蘭差不多大的宋真顯。

宋真顯,張真元的師兄,但是不是同一個師父。宋真顯原是濟陰郡人,原名宋顯,是濟陰郡宋氏子弟,自幼喜道法,常常翻閱家中為數不多的道家典籍。

及冠以後,經過舉孝廉擔任了朝廷秩二百石的太常屬官,待招。負責協助太常府太史令觀察天象。

跟著當世的天象學者,也就是時任治歷的鄧廷觀察四時氣候,五行輪轉。

這段經歷為他之後的學道生涯打下了極其堅厚的的基礎。

等到三十歲時,宋顯學著張良,辭去了朝廷官職,前往太行山尋道。

他起初並沒有直接拜入天師府,而是在拜了太行山中一座偏僻道觀隱仙觀的觀主封靜和為師,他在周圍三座道觀的觀主見證下,將名諱錄入道冊,並被封靜和賜道號真顯。

成功拜師後,封靜和給他留下了三本完善的道經,然後就拿著他的名錄,前往天師府錄名去了。整座道觀,就剩下了他與二三個道童,不過三四人。

隱仙觀是宋真顯師父封靜和自己出資,委託山下的小村莊的村民所建造,不大,就只有一個供奉神靈的大堂和三座可供居住的房間而已。

隨後的幾年,他隨著師父不斷地學習著道經,而由於宋真顯學習速度太過於快速,封靜和不得不每隔一年就要回天師府為他換取道經。

因為在天師府的規定中,為了保證道經的傳承準確,每座道觀,只得保持不超過三十部天師府的道經在道觀內,若需要更換,可以用所抄錄的道經前往天師府更換。

但是這種規定本就靠自覺,也沒有人一個個的去巡查這些道觀的數量,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違背,畢竟能夠成為天師府高功的人,極少有不良居心的。而且這也算修行的一種,就看自己有沒有自我把持的能力了。

等到宋真顯四十多歲,他的師父不堪路途之擾,直接打發他上山接受天師度。而對道法有天賦的他,很順利的就透過了天師度。

原本想回去跟著師父就在小道觀裡修行後半生算了,但是他師傅來信,說自己又收了一個徒弟,沒精力教他,讓他自己留在天師府深造,千萬別回來,老道還想多活幾年。

因此宋真顯就以天師府高功的身份,留在了天師府,漸漸地,在他天賦和努力的加持下,其道法天才,道子,道痴的名號就此傳遍天師府,成為了天師府少有的精通大部分道經、道法的高功。

據說他還經常去向藏經閣閣老何玄壽請教,得到了何玄壽的認同,而何玄壽多次也傳出有意在羽化之後,將藏經閣閣老的位子留給他。

天師府,晨功廣場。

此時諸位道門弟子剛剛做完晨功,吃完早飯,收到比試開始的宋真顯和法蘭兩人,直接從齋堂同時來到了此處,而眾弟子也紛紛跟隨兩人而來。

隨著張真元的辯論開始。

坐定高臺的二人也睜開了假寐的雙眸。

宋真顯盤腿在高臺的蒲團上,面容柔和的對著法蘭施了一個道家稽首禮:

“無量天尊,貧道天師府宋真顯,向道兄請教!”

法蘭也以同樣姿勢,卻以佛禮回之:

“南無阿彌陀佛,貧僧佛門法蘭,請道兄賜教。”

在天師府待了幾日,他也明白了自己的佛與他們的道都是殊途同歸的,只是方法不同,包括其他學派比如儒家、法家、農家等等。

因此他很是喜歡道門對於同道之人的稱呼,道兄。他所修之佛,可稱之為佛道,以區別於道門的天道。

因為道門的最高果位是天,如同三清,就是天道的代表,而他們最為推崇三清之一的太清道德天尊,認為太清才是道的最終,而將其尊稱為道祖。

而其餘的二清解釋為道祖的二身,是道祖所修持的分身。而三清分別代表道祖的三個時期,青年、中年、老年。

這與佛門的最高果位佛祖是一樣的,佛門也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的劃分。只不過他們十分推崇現在佛,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他們稱之為三世。因此又將釋迦牟尼佛尊稱為世尊,也叫佛祖。

宋真顯起先發起攻勢:

“聽說佛門以十戒眾人,入佛門者需要持有戒律,是為出家之人,要求弟子遁入空門,捨棄親人,專心侍

《從牧野之戰開始的千年世家筆趣閣免費》 第309章 佛道之爭(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