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海 (第1/2頁)
七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老朱接過奏摺一看,封面上寫著:請開海禁。
是的,允熥在洪武最後一年終於開始要提議開海了。允熥是特意壓倒最後一年開海的。因為這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不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用中國傳統的方式來進行是可以的,並且因為會有很大的阻力正好要老朱的雷霆手段來進行。
但是開海不同。沿海的百姓、大多數商人都盼望著開海,所以不會有什麼阻力。並且開海之後採用什麼方式來治理通商口岸、收取關稅很重要,現在是定規矩的時候,把規矩定好了以後就方便多了,而讓老朱來定規矩允熥很怕收不上來多少稅,所以特意挑在洪武最後一年。
允熥在上書上請求開海的最大的理由就是:天下人熙熙攘攘,皆為利往。他在上書中寫道:“自唐以來,販運私鹽皆是死罪,但販運私鹽屢禁不止,皆因天下人熙熙攘攘皆為利往而。今陛下平抑鹽價,又許商人運糧至北邊以得以販鹽,是以私鹽甚少。”
“海貿與鹽相近,但陛下卻不許開海、僅許藩國朝貢,何其與販鹽相差之遠也。今不許海貿,則沿海之人為求暴利必私自出海,甚至勾結倭寇犯邊。由此觀之,當允許商人通商,則海邊平靖,倭寇消弭。”
允熥講的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原理。現在大明的藩屬國大約在三十個左右,與後世永樂中的七十多個國家不能比當然允熥認為藩屬國不多是好事每年朝貢來的東西不算多,但是有很多東西都是富人或者老百姓需要的東西,比如象牙等奢侈品還有胡椒等香料。
所以根據供需關係決定,販運這些東西的利潤極大,允熥記得後世看到過資料,有些奢侈品的利潤率能達到百分之一千。按照馬克思資本論的分析,資本家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就敢幹任何事情,所以不開海海盜肯定禁不絕。
後邊允熥還附了具體的操作方法。允熥建議先設立試點通商口岸,待制度完備之後再推廣到全國其他的沿海省份。試點地區當然選擇的是上滬縣。
允熥選擇上滬縣的原因有二:第一,上滬縣離著京城很近,從龍灣渡出港沒多久就能到上滬縣,便於管理:第二,上滬縣的地理位置太好了,扼守長江入海口,又處於華夏海岸線的中間,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幾乎是不可替代的。
而其他的後世因海而行的城市允熥認為都是可以被替代的。宋代的通商口岸在泉州,後世則在廈門,不也沒有任何不適嗎?
允熥還建議把上滬縣改為歸屬應天府管轄,成為京城的第九個屬縣。現在上滬縣的百姓可能會為此高興,但是等到以後了商人就會痛罵政府的這一舉措了。
老朱看了兩遍,然後對允熥說道:“有件事情和你說,爺爺並非是不知海貿賺頭極大。爺爺許各國朝貢,雖然封賞極厚,但是把他們朝貢的東西賣出之後其得利還遠在封賞之上。”
“並且若是允許海貿,則必然興起勢力極大的大海商,這些大海商動輒成千上萬人,名為大明之民但不服官府管束,並且勾引百姓不安分守己,甚至有人在海外自立一國,是朝廷大患。相比之下,海寇反倒是暹粒之疾。”
老朱制定種種制度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大明江山永固,所以深切的意識到了海商對大明的危害。但是問題是老朱的政策也是不能長久成功的。
一個國家,如果全國都是中產階級,於農村為自耕農,於城市為小業主,則國家是最穩定的。但是隨著人口增多土地兼併是必然趨勢,除非老朱長生不老。
而老朱無法長生不老的情況下只能把多餘的人遷徙到別的地方。而向東南亞遷徙百姓有海商的幫助則事半功倍,甚至他們把遷徙的百姓據為己有自立一國允熥也不怕,反倒是支援,不過必須迎朱氏子孫為王。哪怕只是一個牌坊,也要立著。
如果東南亞地區遍地都是朱家人為王,就像歐洲的安茹王朝、斯圖亞特王朝、溫莎王朝這些名字不同但是實質上都是一家人的王朝似的,哪怕全是牌坊,即使中原的大明崩潰,也沒有人敢隨便廢了牌坊,不然其他的國家就有名正言順的藉口來打你。相比之下,立著牌坊反而花的錢少。更何況不可能全是牌坊的。
所以允熥說道:“爺爺,所以要對他們嚴加限制,科以重稅,並且在上滬縣制度完備之後在沿海設立多個通商口岸,讓不同地方的人都有海商,並且當在海上推行推恩令,凡是擁船在多少料以上的海商,其主家死後,嫡長子可繼承多數財貨,但是當把船隻平分給所有的兒孫。應當下令在所有的口岸張貼推恩令,如有人來申告家主不執行推恩令,官府給他做主。”
《踢開的英文》 第168章 海(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