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春節拜年和拜新年習俗 (第1/2頁)
閒雲小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拜年自古就有,幾千年的歷史傳承,拜新年不知道是不是湖南農村特有的習俗,米雲只能猜測是湖南農村這邊特有,不知道傳承了多少年了,現在雖然年味不多了,很多基本上都不走親戚朋友了,農村可能還有一點走親戚朋友的,但拜新年這項活動還是比較認真的,基本上新年第一天大年初一都會去祭掃剛過世不久的親人和長輩。 除夕這天,米雲印象中是要祭祖且灶膛裡的柴火通夜不滅。這天就算再節儉的人,家裡的各種燈火都會通明達旦,團年飯吃完後,還得給過世的長輩送燈亮,古代叫孔明燈,寄託哀思,這個應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也不知道90年代出生後的人還能不能繼承傳承下去,米雲個人感覺再過兩代人,過去流傳幾千年的習俗都會慢慢淡出歷史舞臺,如今的人們已經不怎麼重視和崇敬祖先墳山了,也就農村還保留,城市基本上沒有了。 過年期間,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好雞、鴨、魚以及臘肉配以紅紅的辣椒和紅棗,寓意紅紅火火,小時候米雲想想就讓人流口水,年年盼過年。 米雲長大後,就不怎麼期待春節了,畢業十幾年,年年都是工作到除夕前兩天才請假回家,為了生活,成年人有太多不容易,小時候就算再怎麼饞,三十的團年魚也是不能吃的,要留到初七以後再吃,這是象徵著年年有餘、五穀豐登,辣椒當然代表的就是紅紅火火了。 中午放完鞭炮後就可以吃團年飯了。團年飯通常要四五點鐘就起來吃且越早越好。大年三十晚上晚輩要給長輩守歲。零點的鐘聲敲響,人人會去外面放鞭炮,正所謂“爆竹聲中一歲除”。 如今沒有這麼多規矩了,米雲在晚上十點前左右就能聽到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連綿不絕,不會像過去二十年前還會守歲,堅持到晚上11點以後的出行的時候才開始放鞭炮。 大年初一這天,米雲家鄉的人一般不會出遠門,因為是拜新年的日子,也就是拜新亡人。基本上都會去新亡人家吃上一頓酒席,比較正式,是農村的一種習俗,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形成的,過去二十年年前基本上都是如此,如果這天去給別人家拜年是很沒有禮貌的,基本上初一原則上不出門拜年,就在家裡附近,可以給長輩和左鄰右舍的親戚朋友拜年,長輩在這天也會給晚輩紅包,雖然不多但也足以讓小孩子笑的合不攏嘴了。 近十年沒那麼多講究了,春節假期一般都是七天,來回路上還有兩天,大家都要加緊時間走完所有親朋好友,都是拜早年,甚至電話拜年,簡單聚聚,然後又要考慮出門討生活,這就是人生,沒有辦法的事,時代變遷太快,生活節奏也快,尤其網路資訊化時代的快速發展,讓一切習俗都走向了快捷之路,尤其大城市的生活節湊最快,一年四季很難有休息日。 大年初三這天,在米雲的家鄉,老常德的習俗是給已經過世的親人“送火”。準備好香燭、紙錢、幹稻草和鞭炮全家人一起去虔誠地祭拜並祈求祖人保佑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不過一般現在都統一到大年初一進行了,磕頭燒香和燒紙錢,米雲今天上午就有參與,同時,初三也是走親訪友拜年的開始直至正月十五拜年基本結束,現在走親訪友不用到十五,都是三四天就搞定了,初七初八趕上班。 不過不管多久,米雲認為除夕與團年飯應該還是能被國人繼承下來的,這是最低底線了,不管時代如何變化,如何發達,國人的春節習俗應該都不會消失,畢竟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不那麼容易消失,親人團聚是多麼難得一見的一次,一年也就這個期盼了。 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 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來表達感激之情。事實上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古老的傳統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眾多迫於生活壓力不得不選擇過年不回家這也使年夜飯成為了空談。但米雲相信國人還是會有一大半都會選擇回家過年吃團圓飯,只要不是特別的無奈和無助的情況下。 米雲的家鄉還有不少地方有過小年的習俗,只是具體時間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一般都是在臘月二十三和臘月24左右兩天,南北差異一天,米雲大學畢業後,有在北京過過一年,過小年是過年的預演,從這天開始,喜慶的氣氛持續到元宵。 米雲家鄉湖南等大部分地區視農曆臘月二十四日為“小年”,益陽等地以二十三日為“小年”,而邵陽、婁底等地卻以正月十五日為“小年”。衡陽及湘北地區較看重過小年,而株洲等地不太注重過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區都有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灶神的風俗。據
《80後的回憶香蕉雪糕》 第79章 春節拜年和拜新年習俗(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