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1/4頁)
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連鎖反應】
曼奇科特戰役後,發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拜占庭除了令人羨慕的高度發達的文明以外,成了一個在內憂外患中苦苦掙扎的國家,再也沒能緩過來,一下子從績優股變成了ST股。
拜占庭內部混亂不堪,不時出現地方貴族擠兌中央政府的事情,大家都從自身利益出發,真個是天下大亂。
大塞爾柱帝國趁機把版圖一直推進到拜占庭腹地,並在那裡定居下來。拜占庭的重要財富和士兵供應地——小亞細亞的一部分落到大塞爾柱帝國手裡。
塞爾柱蘇丹宣佈當地奴隸和農奴是自由的,只要交一定的人頭稅,就可以像自由人一樣生活。這一政策在小亞細亞掀起軒然大波,自由是多麼可貴,奴隸和農奴們舉四肢贊成,他們與土耳其人緊密團結在一起,小亞細亞東部地區從此再也沒回到拜占庭手中。
這無疑掐住了拜占庭的喉嚨,是曼奇科特戰役產生的最嚴重的後果之一。
大官僚的代表人物尼基弗魯斯是個賣國賊,他暗通大塞爾柱帝國,拱手讓出尼西亞和赫裡索堡,尼西亞也由此成為大塞爾柱帝國藩屬羅姆蘇丹國(Sultanate of Rüm,1077—1307年)的首都。
便宜不能白沾,尼基弗魯斯得到的回報是,在大塞爾柱帝國輔助下,他於1078年推翻米海爾七世,自己作了皇帝,是為尼基弗魯斯三世(Nikephoros III;1078—1081年在位)。
三年後,登堂入室的賣國賊尼基弗魯斯三世被推翻,出身科穆寧家族的軍事派代表人物阿歷克塞登基,是為阿歷克塞一世(Alexios I,1081—1118年在位),他恢復了科穆寧王朝的統治。
這一事件標誌著拜占庭的大官僚和軍事派的黨爭以軍事派的徹底勝利而告終,拜占庭仍然可以苟延殘喘下去。
就是這位阿歷克塞的一紙書信將引起歷時二百年浩浩蕩蕩的十字軍東征。
38 卡諾莎雪地求饒!敘任權鬥爭的頂峰
剛講完了東方的拜占庭是如何發生黨爭,如何慘敗給塞爾柱土耳其人,我們又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西方的德國,在那裡,德國國王亨利四世正和教皇鬧得不可開交。
【主教敘任權】
德國法蘭克尼亞王朝的王位如今已經傳了三代,到了亨利四世(Henry IV;1056—1105年在位)手裡,他不是該王朝最強大、最有實力的國王,卻是最最著名的一個。
原因是,他和教皇格里高利七世(Pope Gregory VII)之間為了主教敘任權一事爭得你死我活,這一被稱為“敘任權鬥爭”的事件是歷史學家們最喜歡討論的話題之一。
所謂的主教敘任權,實際就是到底誰有權決定主教的任免和調動,教皇還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其實也就是相當於德國國王)。當然了,這只是表面文章,這場鬥爭的本質其實是,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小孩沒娘,說來話長。說起兩人的矛盾,那還得從頭講起。
格里高利七世是宗教方面的改革家,換句話說,他是個維新派。在他還沒當教皇的時候,就幫助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二世(Pope Alexander II)進行宗教改革,此二位被公認為是改革派的領軍人物。
改革派中有些人提出要把主教敘任權收歸教皇支配,不再讓皇帝插手。
按照以往的慣例,誰當教皇由皇帝決定,而德國國王是否能加冕為皇帝,卻必須得到教皇的支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皇的任免權把持在帝王手中,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亨利四世登基的時候,他還只是個六歲的頑童,除了玩兒啥也不懂。
機會來了,改革派們在羅馬城舉行大會,宣佈帝王不再擁有推舉教皇的權力。那麼如何選舉教皇呢,他們組織了一個名叫“樞機團”的機構,作為選舉班子。
教皇的任免權終於回到宗教勢力手中。
又過了六年(1062年),亨利四世十二歲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極其損害德國統一的事件。
起因是,科隆總主教安諾(Anno)綁架亨利四世,要挾太后交出國政。太后愛子心切,不想看到兒子受到傷害,乖乖地就範了。
安諾把持朝政後,德國各地的公爵們並沒有勤王之心,而是趁機大撈一把,竊取不少王室領地。他們只有一個念頭:誰不現在攢下點家當,誰就是本年度最大的傻瓜。
安諾霸佔政權還不算,又來
《中世紀世界史脈絡》 第3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