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唐中宗李顯 (第1/1頁)
青燈不歸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唐中宗李顯(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原名李哲,是唐朝的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同時也是武則天的第三子。他的一生經歷了多次政治波折,包括被廢黜和復位,最終在政變中被毒殺。
基本資訊
姓名:李顯(原名李哲)
廟號:中宗
諡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初諡孝和皇帝)
生卒年: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
在位時間: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兩度 在位)
陵墓:定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15裡的鳳凰山)
主要經歷
早期生涯:
李顯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
章懷太子李賢被廢后,李顯被立為皇太子。
首次即位與廢黜:
弘道元年(683 年),唐高宗李治去世,李顯即皇帝位,但皇太后武則天臨朝稱制。
光宅元年(684年),由於李顯試圖提拔韋皇后之父韋玄貞為宰相,引起武則天不滿,被廢為廬陵王,並先後遷於均州、房州等地。
復位 與二次統治:
聖曆元年(698年),李顯被武則天召回洛陽,重新立為皇太子。
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李顯復位,改年號為“神龍”。
在位期間:
恢復唐朝舊制,免除租賦,設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館學士。
發展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往,實行和親政策,將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
然而,他也放縱皇后韋氏、女兒安樂公主以及寵信武三思,導致朝政混亂。
結局:
景龍四年(710年),李顯被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毒死,終年55歲。
人物評價
李顯在位期間,雖然恢復了一些唐朝的舊制,但由於他天真幼稚、老實懦弱,且過份驕縱妻女,導致朝政被韋皇后、安樂公主及武三思等人把持,朝政混亂不堪。他的死也是唐朝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之一。
總的來說,唐中宗李顯的一生充滿了政治波折和不幸,他的統治時期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過渡階段之一。
李顯被毒殺的具體原因,歷史上存在不同的說法和推測,但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政治權力鬥爭
韋皇后的野心:韋皇后一直有著強烈的政治野心,她希望像武則天一樣掌握朝政大權,甚至成為一代女皇。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她可能認為李顯成為了她的絆腳石,因此選擇將其毒殺。
安樂公主的期望:安樂公主作為韋皇后的女兒,同樣有著強烈的政治慾望。她希望自己的母后能夠臨朝稱制,而自己則能夠成為皇太女,效仿武則天。這種期望可能促使她與韋皇后聯手,共同策劃了毒殺李顯的行動。
二、個人私情與恐懼
韋皇后的私情:韋皇后在宮中行為不檢,與多人有染。她擔心這些私情被李顯發現後,會對自己不利。因此,為了消除這一潛在威脅,她可能選擇先下手為強,將李顯毒殺。
李顯的警覺:有記載顯示,在李顯去世前,他已經開始對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的行為產生警覺,並試圖調查她們的私情和政治野心。這種警覺可能促使韋皇后和安樂公主認為必須儘快採取行動,以消除李顯的威脅。
三、政變與權力更迭
政變背景:在李顯去世後不久,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聯合發動了政變,推翻了韋皇后的統治。在政變過程中,為了激勵士兵們殺死韋后,他們可能編造了韋后與安樂公主毒殺李顯的罪名,以此作為政變的理由和動力。
歷史記載與推測:雖然正史中多記載李顯是被韋后與安樂公主毒殺,但也有一些歷史學家對此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李顯可能並非死於毒殺,而是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等自然原因。這些疾病在李唐皇族中有遺傳病史,且發病急、死亡率高。
綜上所述,李顯被毒殺的具體原因可能涉及政治權力鬥爭、個人私情與恐懼以及政變與權力更迭等多個方面。然而,由於歷史記載的不完整和可能存在的主觀性,我們無法確定哪一種說法是完全準確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李顯的死因與他所處的政治環境和個人處境密切相關。
《華夏曆史發展過程》 第7章 唐中宗李顯(第1/1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