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徹查 (第1/2頁)
華夏九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年如果不是史彌遠一力扶持趙昀,這大宋朝的九五至尊之位無論如何也是輪不到還在鄉間寄人籬下的鄉下土小子趙昀頭上的。
趙琦同為皇室宗親,無論身份、地位還是血脈,都要比那個時候的趙昀超出不知多少。可是世事無常,到了南宋中後期,大臣把持朝政似乎已經成為慣例,堂堂皇室宗親甚至連本屬皇族內部事務的皇位歸屬都不能夠決定,而要聽從史彌遠這個臣子的安排,就可見一斑了。
造成這樣的一種現象,除了丞相的權柄越來越大之外,更為重要的還是在內憂外患之下,身為皇室的趙氏一族不僅人丁愈漸稀少而且還基本上是沒有出過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才有關。
從趙昀登基開始,由於他是來自民間,血脈疏遠,根本沒有享受到一丁點兒身為皇室宗親應得的尊崇,所以趙昀同皇室宗親的關係一直不是太好。
原本的歷史上,趙昀明明知道榮王趙與丙之子趙禥因為中毒生來智商就低於正常人水平,孱弱無能,甚至連他自己都屢屢被他自己挑選的太子趙禥氣的幾欲昏厥,依然不願意聽從宗室的建議另外從宗室中挑選太子來繼承大宋朝的皇帝之位,執意立趙禥為太子來繼承皇位,甚至連大宋朝的國祚都不顧就可以看出趙昀同那些直系的皇室宗親的關係到底如何了。
趙昀對皇室宗親不信任甚至是討厭,而那些在繼承皇位的機會上要比趙昀多上無數倍的皇室宗親們,對趙昀這個來自民間的鄉下小子,也同樣是沒有多少的敬畏的。
雙方說到底,也只是為了一個基本的面子而已。
這一點,趙琦心中清楚,趙昀心中同樣也很清楚。
趙琦的殿前都指揮使司,也不過是雙方妥協之後的產物。但是,說的好聽趙琦依然掌管著三衙中最為重要的一個衙門,但是在上有樞密院,下有各個戰區主帥統領重兵的情況下,殿前司雖然名義上還掌管著四路大宋朝最為精銳的禁軍,但是這四路禁軍到底如何,身為皇帝的趙昀和身為殿前司都指揮使的趙琦同樣都很清楚。
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統稱為三衙,負責大宋朝帝都臨安城和陪都建康兩處京畿要地的保衛和駐防。所以主掌三衙的三個都指揮使也都是由皇室宗親來擔任的。
殿前司四路禁軍負責臨安城防務,侍衛步軍司四路禁軍負責建康城防務,侍衛馬軍司四路禁軍則是駐守在臨安和建康之間,一旦有事,也可以隨時起兵支援兩城,同時也是互為掎角之勢。
這十二路由皇室宗親掌控的三衙禁軍,可以說是大宋朝最後的保障了,地方上有廂軍以及各類地方兵卒,可是這名義上負責京畿重地防務的三衙十二路禁軍數十萬兵卒真正的情況到底如何,其實不僅三衙清楚,樞密院乃至整個大宋朝上層的一干重臣其實也都是心知肚明的。
史彌遠在世執掌樞密院,就開始分化三衙十二路禁軍,不斷抽調這十二路禁軍中的精銳以應對蒙古人南侵為藉口,將這些禁軍都送入了時任京湖制置使的史嵩之麾下;史彌遠死後趙昀理政,藉著重新在長江和川陝一帶組建御前諸軍的由頭,繼續抽調三衙禁軍中有限的精銳,最終趙昀組建了十支御前軍,而這十支御前軍卻是不隸屬三衙,而是直屬樞密院,也就是直接聽命與皇帝的。
歷經種種,再加上經過數百年的糜爛,禁軍各軍中虛報人數、兵丁不足冒領軍餉的事情,其實如今的三衙十二路禁軍,其實早是就剩下一個空殼子了。
換句話說,如今的大宋朝帝都這塊地方,除了趙昀自己掌握的兩支不過十萬人的御前軍外,其實就是不設防的。只要蒙古人突破京湖、淮西、淮東防線,再突破由兩支御前軍水軍組成的長江防線,那麼長江以南縱深數百里的核心地界上,將會是一片坦途,基本上不會再有多大的障礙了。
十萬大軍說多是很多,但是分佈在方圓數百里的地界上,終究是不夠看的。
三衙所屬十二路禁軍是皇族宗室立身保命的根基,如今這根基卻是沒了,宗室們對趙昀自然是有著諸多的不滿的。但是不滿歸不滿,卻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趙昀盯著匍匐在地的趙琦臉色數變,最終還是沒有繼續說什麼。
殿前司、侍衛馬軍司和步軍司這三衙內裡的情況趙昀自己也很清楚,如今除了兩支御前軍外,三衙基本上就是個空架子。
“此事就由鄭卿坐鎮臨安府統領殿前司徹查吧,三天之後若是還沒有任何的訊息,臨安府和趙卿該如何行事,也就不用朕來教你們了。”
趙昀話鋒一轉卻是直接點了已經賦閒在家很久的鄭清之
《賈似道背鍋》 第39章 徹查(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