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豬肉的記憶 (第1/4頁)
閒雲小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前面兩章節回憶了豆腐花和酸梅粉,一個是市場常見的,一個已經消失了,都比較有代表性,第三個食物回憶什麼,原計劃是水果類西瓜或者冷飲類冰櫃雪糕,比較有現實意義,過往平均每月都有十次購買西瓜吃,近大半年一月僅有一次,這就是生活的無奈,以前習慣還要三元左右一斤,現在明顯下降了一半,15元左右就能買上一斤西瓜,在廣省這邊生活基本上一年四季都能吃西瓜,全年恆溫,全年涼拖鞋,記得除夕過年前一天回家上班都是穿的涼拖鞋。今天回憶什麼,還是回憶市場常見的,今天的主題就是豬肉。
八九十年代的社會,大部分人還不算富裕,尤其在農村,人們只求吃飽,不奢望其它的,一頓三餐能吃上白麵、米飯,就已經很知足了,節假日如果偶爾有一頓豬肉吃,那味道簡直太香了,毫不誇張地說,一個人能吃掉一盆紅燒肉,一般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有這樣的待遇,那時候的豬肉真好吃,肉爛味香,反觀現在的豬肉,腥味大、肉質柴,口感一點也不好,有人說生活質量提高了,山珍海味都嘗過,自然也就不稀罕豬肉了,還有口味也會喂叼,其實這樣理解也沒問題,但是最主要的一點沒說對,那就是豬肉是批次養殖,吃飼料長大,還要注射各種藥物,試問這樣的豬肉能好吃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現在的豬肉吃著不如以前香了。尤其是70、80後以前出生的人,感觸可能更強烈。小時候的豬肉一下鍋,滋滋冒油、噴香撲鼻。誰家吃了一頓豬肉,隔壁都能聞得到。兒時豬肉的味道大家還能記得嗎?與現在的飼料豬肉相比,簡直不可一比。
現在科技發達,不僅能天天吃到肉,而且還搭配著食譜做各種各樣的肉吃,燒烤煎炸樣樣俱到,但還是覺得越吃越沒意思。總是忘不了八九十年代的肉味,那時候沒有物流,也沒有送貨上門,隔三差五,會有商販騎著腳踏車繞村一週販賣,但不是農忙請客季節,一般也不會有預算買豬肉吃,平時想吃一頓肉,顯然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那時候的肉總是那麼香,那種吃肉的感覺總是讓人忘不了,到如今只能成為回憶,連做夢都想穿越回去,再嚐嚐當年的美味。
八零後們都知道,那時候幾乎不存在買肉的說法,大家為了脫貧致富,幾乎家家都有自己養的豬。由於家庭大,子女多,養了一年的豬都要留一頭好的,到了年前就宰一頭留著家裡吃。
現在的快速飼養方法和自家養的豬幾乎沒可比性,那時都是由著豬的性子自己長大,愛怎麼長就怎麼長,用句現在的話叫散養的豬,吃起來感覺自然不一樣。米雲記憶中一直到大學畢業,米雲家從來沒有斷過養家豬,從米雲幾歲起,就養豬,雖然只有兩三頭,會留一頭豬自家吃。甚至還有好幾年養了一頭母豬,每次都能下十幾個小豬崽。
儘管現在買更高階的豬肉,也找不到小時候吃肉的感覺了,不管黑豬還是野豬,味道吃起來都沒那麼香了,一道菜完全靠無數佐料撐起來。
以前養一頭家豬需要整整一年的時間,喂的全都是糧食作物,像稻糠、花生渣子、刷鍋水以及剩菜剩飯等全都拿來餵豬,甚至有時還給豬加頓餐,喂上一些蘿蔔、紅薯秧子、菜葉之類的東西,好菜好飯還有水果吃,豬吃的好,自然肉就長得好,一頭豬能長到300多斤,不像現在的豬,只要長得快就行,追求數量卻不注重質量。
像蛋、奶、肉等,好像一切東西的質量都在下滑,每天吃的都是些抗生素與生長激素催化出來的肉質,現在吃肉再也吃不出以前的香味,那種豬肉的味道,充斥著八九十年代一代人的記憶,可惜再也回不去了,就把這種美好的回憶藏在心底吧,再用石頭壓牢固,好懷念那個時候的原生態食物。
隨著在外地打工時間越來越久,對於吃豬肉的感覺是越來越沒有肉的味道了。外頭的豬肉吃不出肉的味道,每當此時總是懷念小時候吃過的豬肉。米雲一般都是在老家帶肉到廣省這邊,每年都帶上幾十斤接近百斤的樣子。市場的新鮮五花肉偶爾買一兩次吃。
在農村長大的朋友應該都有過幫父母去山裡打豬草的經歷。背一個竹籮,從小溪邊打水辣椒草,在山裡打麻葉草、折耳根、還有各種嫩的藤。在年底屠宰豬的時候,還要用燒紙包著瘦肉在柴火灰裡悶熟了吃,味道特別的香。用新鮮的肉炒的菜,菜都粘上了肉的味道特別的好吃,特別是肉湯,能回憶其中的美味,卻感覺詞窮無法描述它的真實味道。
農村裡面每當屠宰的豬肉留夠過年的新鮮肉後,都會進行臘肉的醃製。臘肉比起現在的飼料豬醃製的臘肉,瘦臘肉在味道與口感上都要好吃很多
《80後的回憶河南農村圖片》 第154章 豬肉的記憶(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