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京城鏡鑑(中) (第1/2頁)
梅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次山西晉南罐子的秘密,我第一個反應就是找老許,如果老許都一籌莫展,那真可能成千古之謎了。到北京的第二天早上,我就殺到了老許家,不出所料,那半口袋碎瓷片往桌上一倒,老許戴上眼鏡就鑽了進去。那真是個寂靜的上午,蟬鳴風清的好天兒,老許家的大會客廳裡只有他翻動碎瓷片和我的哈欠聲。也許過了一小時,或是倆小時,老許從瓷片堆中探出頭,晃了晃捏在手裡的瓷片,問了我一句,“小杰,這東西哪來的?弄到時就是碎的?“我簡要地把這次山西之行以及罐子的來歷說了說,老許卻愣在那裡,一副萬難置信的表情,再不說話。
我知道他的習慣,想事兒時,誰打擾他,他跟誰急,隨手撿起個東西甩過去,你只能祈求他手邊沒什麼大件兒。我也不再說話,接著看書,老許卻跑書房裡去了。不一會,他又抱了本影印的手稿出來,皮兒黃角卷,放我跟前,手指在上面點兩下,也不說話,轉回桌子後面,接著拿起放大鏡看瓷片兒。
我拿起手稿,書名是《三代鏡鑑》,卻沒有署名。老許文玩收藏的強項是古鏡,我還聽他講過他有本耗時十年撰寫的鏡譜一直沒有發表,看來就是這本了。我拿起來翻了翻,主要是寫漢,唐,宋三代古鏡的淵流與發展,圖文並茂,資料翔實。而宋代部分少見地側重遼鏡。翻到遼鏡這章,有一個比其它章節插圖更大的拓片,展開足足四開大小,是鏡背紋樣的拓片。其上紋樣是春獵中海冬青捕食的場景,我熟悉“春水秋山“的來頭,但出土的東西,玉器多,銅鏡少見,確無疑是典型的遼代風格,只是紋樣的鑄工不算精緻,反倒像刻出來的,讓我很是詫異。這頁的背後,還有這鏡子的另一個拓片,卻不是鏡面,還是鏡背,原來的紋樣變成了陰線。陰線上面標註的是如碎罐子上一樣的海眼井圖示。我心下大奇,翻來覆去也看不出個所以,這海眼井的圖示,難道是刻在鏡面上不成?可鏡面刻上圖示,還能是鏡子嗎?
見我大惑不解的樣子,老許呵呵笑了.“還是學藝不精吧?走,帶你見識見識去“他拉起我,進了書房,從書架最上層搬下個木盒,又從木盒中拿出個白綿緞的布包,開啟。裡面是面銅鏡,和我在鏡譜上看到的遼鏡一模一樣。從老許手上接過銅鏡,正反仔細看了,並沒有那些海眼井的圖示。這讓我更是困惑,問老許,“鏡譜上標記的符號,這鏡子上怎麼沒有?“
老許開啟書房的檯燈,這檯燈上是個碩大的燈泡,亮起來不亞於聚光電筒,和秀氣的燈座比起來,顯得很滑稽。老許把銅鏡往檯燈後一放,牆上立刻反射出銅鏡的一圈暗影,然後,老許慢慢移動銅鏡,牆上的影子由深變淺,由虛而實,隱隱的那些漩渦狀的海眼井圖示清淅起來。“透光鏡!“我驚呼一聲,老許笑著點點頭。
透光鏡這東西我曾經以為是個傳說,沒想到真有其事。透光鏡的技術據說戰國時已有,只是沒有實物資料。秦漢時達到頂峰,但漢代之後突然絕跡,《夢溪筆談》《古鏡記》中都有明確記載,現今我們能看到的多為漢代透光鏡,全國不超過百個,沒想到老許手上竟有一面。可眼前這鏡子明顯是個遼鏡,北宋年間怎麼會還有透光鏡被鑄造出來?而上面海眼井的圖示又意味著什麼呢?我的疑惑更深。老許遞我根大中華,自己也點上,開始緩緩地講起這面鏡子的由來。
“還記得九一年我走的那回背字嗎?“
“說是您花了大價錢買了個假貨?“
“就是這面鏡子,我把祖上的小院都賣了,為買這鏡子,前前後後收藏的東西大多也賣了,還欠了一屁股債……不堪回首啊,但放在現如今也還會再做一次……“老許語調波瀾不驚,但平靜中很有一股陰冷的力量。
那是九一年的春天,老許一個飯桌上的朋友帶了個人找到他,拿著這面鏡子。帶來的這位是河南安陽人,姓金,江湖上稱作金不奐,做了十幾年倒斗的賣買,看上去卻窮的叮噹響。他告訴老許為這鏡子,自己家財散盡,老父重病在床,實在沒了辦法,才想著把鏡子賣了,可來了北京,去了幾家古玩店,都說他這鏡子是民國仿的遼鏡,值不了幾個錢。沒辦法,只有託朋友找到老許,不求老許花錢買下,只求他能說兩句公道話,讓這鏡子在京城裡能有個出路。
這故事聽上去象個套路,但不好折了朋友面子,好歹大老遠找來的。老許接過鏡子,仔細瞅了瞅,第一眼的感覺確實是假的。為什麼?遼金銅鏡皆脫胎於宋鏡,與漢唐不同,鏡體較厚,邊緣突起,外圈裝飾較為簡單。但這個鏡子雖然紋樣是典型遼代風格,但鏡體很是纖薄,大約是一般遼鏡的三分之二,更象是漢鏡的規制。另外,
《院上村書記》 第五十一章 京城鏡鑑(中)(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